編者按:2010年全球酒業就地域與行業而言,都呈現出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的態勢。曾經的盲目擴張顯現出疲態,惡果自嘗還是符合市場規律的,所以,消減成本、內部整合便成了苦練內功的第一步。這仿佛也透露出2010年全球酒業的創業態勢——加強內部調控,分拆業務也好,出讓品牌也罷,都凸顯了內部調控的重要性。歲末年初,著名酒類網站just-drinks對2010年全球酒業熱點事件進行了盤點。
喜力鯨吞墨西哥啤酒巨頭
2010年初,喜力斥資73.47億美元以純股份方式全額收購墨西哥第二大啤酒生產商Femsa Cerveza,其中包括21億美元的債務。
得到Femsa Cerveza,對喜力的戰略平衡具有頗為積極的意義,有利于喜力在墨西哥、巴西及美國市場站穩腳跟。 Femsa Cerveza占據著墨西哥啤酒業半壁江山,而原本由它和喜力分持83%和 17%股份的巴西Kaiser 啤酒,亦在收購后順理成章成為喜力全資子公司,喜力所持有的Femsa旗下Sol、Tecate的啤酒美國市場獨家經銷權,亦不再有落入敵手之虞,加之獲得印度聯合釀酒公司(United Breweries)37.5%股權,喜力堪稱是過去一年中收獲最大的啤酒企業。
編輯點評:2010年中,新興市場成為全球啤酒市場的排頭兵,啤酒巨頭收購和兼并的興趣不斷上升,但經濟環境仍然制約行業發展。事實上,就收購和兼并而言,這一年的其余時間內,酒企普遍“看”多于“動”,多數企業將精力放在削減成本和內部整合上。
印度Indage Vintners淪陷
2010年4月1日,印度成為亞洲首個加入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的國家。此前幾周,Vinexpo/IWSR報告稱,未來4年間,印度葡萄酒年消費量將翻番,達500萬瓶。就在印度作為葡萄酒消費新星冉冉升起之時,該國葡萄酒領軍企業Indage Vintners宣布,由于資不抵債,已經陷于破產的邊緣。
Indage Vintners被譽為引領印度葡萄酒國際化的葡萄酒企業,其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主要葡萄酒生產國都建立了葡萄園及酒莊,擁有多達40余個葡萄酒品牌和2,500公頃葡萄園。此前的一年半時間內,Indage Vintners海外擴張導致債臺高筑,加之金融危機的沖擊,經營極度艱難。其在印度葡萄酒市場的份額也急劇下跌,由原先的約40%降至不足20%。
編輯點評:雖然頭頂全球葡萄酒新興市場的光環,印度葡萄酒業仍在全球性的生產過剩及國內不利環境的的漩渦中苦苦掙扎。印度對國產葡萄酒的極端保護主義將大量優質進口葡萄酒屏蔽在國門之外,而國內生產商并沒有在政府的保護傘下安享太平,高額稅收制約了整個印度葡萄酒行業的發展。
在尚未樹立良好品牌與形象的前提下, Indage Vintners盲目進行海外擴張無疑將自食其果。
南非酒業大賺世界杯
雖然正值冬季,世界杯給南非葡萄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銷售熱潮,而一向與足球為伴的啤酒消費熱度更是不斷上升。
南非舉辦世界杯足球賽為當地葡萄酒業帶來了顯著的收益。世界杯期間,南非葡萄酒銷量均有了顯著的提高。2010年上半年,南非包裝葡萄酒對德國的出口量猛增50%;對美國出口量增長了32%,對其他主要市場出口多出現兩位數增長。
世界杯為南非葡萄酒業帶來的其他益處遠非于此。它增加了國際市場對南非葡萄酒的了解,此外,還推動了開普敦旅游業的發展,未來也將對南非葡萄酒的銷量產生帶動作用。借世界杯之勢,南非葡萄酒協會還適時舉辦了侍酒師世界杯。
啤酒商也借助世界杯賺了個盆滿缽溢。在南非這個全球第九大啤酒市場上,SABMiller占據了87.7%的份額。世界杯期間,SABMiller共銷售了文章來源華夏酒報1.3萬千升啤酒,遠超出先前預期的1萬千升。
編輯點評:四年一屆的世界杯足球賽,激起了世界球迷的激情與夢想,也打造了眾多商家的營銷舞臺,為本已競爭激烈的酒類市場憑添了一把火。官方贊助也好,搭順風車也罷,各路酒企均各顯神通,最終,喝醉了看客,也賺飽了商家,皆大歡喜。
亞洲啤市雄風正健
日本啤酒生產商麒麟集團(Kirin)于2010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亞洲已經取代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場。目前,亞洲啤酒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31.7%,而歐洲占30.8%。其中,引領亞洲增長的無疑是中國和印度兩大市場。
世界著名消費市場研究機構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09年亞太地區啤酒消費總額約為1336.5億美元。到2012年,有望增至1441.5億美元,到2014年將達到1566.2億美元。2014年以前,中國啤酒市場將保持7.45%至9.5%的年平均增幅,而印度市場同期的年平均增幅高達13.2%。印度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為國內啤酒行業及海外巨頭提供了良好的增長機會。印度年人均啤酒消費量僅為1.2升,與全球平均水平的22升相去甚遠,而且,印度啤酒消費量僅占酒精飲料消費總量的5%,而全球平均水平為50%。
另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Canadean發布的《全球啤酒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到2015年,亞洲市場將占到全球啤酒消費量的38%。到2015年,中國將占全球啤酒消費量的1/4以上,達5730萬千升,相當于全球第二大啤酒市場——美國的2倍以上。
編輯點評:近年來,啤酒市場“西方不亮東方亮”已成為一種新趨勢。亞洲作為新興市場的重要性充分顯露,除日本、新加坡等成熟市場外,其余市場均呈現出迅猛增長勢頭。尤其在歐洲和北美市場的蕭條狀況下,亞洲市場更是炙手可熱。
提稅重創俄羅斯啤酒業
從2010年1月1日起,俄羅斯將啤酒稅提高200%,使金融危機下的俄羅斯啤酒行業雪上加霜。
就在不久前,俄羅斯還是跨國啤酒巨頭眼中的“肥肉”。2008年,俄羅斯人均啤酒消費量約為78升,總消費量約為1100萬千升,躍居全球第三大啤酒市場(按消費量計算)。然而,2009年不利的經濟環境令俄羅斯啤酒市場萎縮近10%,估計2010年俄羅斯啤酒市場萎縮達10%—13%。
在俄羅斯市場運作最為艱難的當屬喜力,部分原因是提稅后先于其競爭對手提價,且提價幅度較大;SABMiller在俄羅斯市場份額最為穩定,與其高端定位有關,受到的提稅影響相對較小。
2010年對于俄羅斯啤酒生產商是艱難的一年,采取嚴苛的節支措施成為各企業的頭號大事。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幾年隨著經濟的復蘇,俄羅斯啤酒市場有望恢復增長。而俄羅斯2018年世界杯主辦權的塵埃落定,對于俄羅斯啤酒業無疑是個值得舉杯慶祝的好消息。
編輯點評:提稅已使全球啤酒行業深感頭痛。2010年,各國提高啤酒稅的消息不時傳出,俄羅斯啤酒稅翻兩番,創下全球最高增幅。而作為另一啤酒消費大國的英國,也數次提高酒稅,導致酒吧倒閉率大幅上升,2010年第三季度,英國啤酒銷量較上年同期下降了9.7%,創下自1997年以來最大的季度跌幅。
福斯特拆分兩大業務
2010年5月,澳大利亞酒業巨頭福斯特集團(Foster's)宣布,計劃拆分旗下啤酒和葡萄酒業務,目的是采取不同的戰略和運作方式,使管理層和投資者能夠更好地專注于啤酒業務。
葡萄酒方面,作為僅次于星座集團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生產企業,福斯特在美國經濟衰退及澳大利亞國內市場需求量下降的雙重打擊下,其旗下的貝靈哲、奔富和禾富等葡萄酒品牌均銷售萎縮,強勢澳元也使其在美國的葡萄酒業務深受影響。9月份,福斯特以報價過低為由拒絕了一項以25億美元收購其旗下葡萄酒業務的要約。
從啤酒方面來看,澳大利亞一直是全球利潤最豐厚的啤酒市場之一,在該市場,福斯特占據了半壁江山,擁有維多利亞苦啤酒和皇冠貯藏啤酒等知名啤酒品牌,其啤酒利潤占到集團總利潤的85%,高于SABMiller和喜力集團等競爭對手。
據分析,而最有可能的競購者是SABMiller和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如果順利的話,福斯特將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兩大業務的分離,其啤酒業務的最終歸宿將成為2011年全球啤酒業的一大看點。
編輯點評:福斯特耗資56億美元,雄心勃勃地進軍葡萄酒市場后,經過十年努力,終于榮登全球第二大葡萄酒生產商的寶座。但偏離主品牌、追求多元化飲品經營模式,并未為其帶來預期的收益,利潤率長期受到拖累。福斯特宣布拆分兩大主營業務,意味著承認其經營策略的失敗,將啤酒與葡萄酒混釀,最終得到的是一杯苦酒。
人頭馬欲卸載香檳品牌
2010年11月,法國人頭馬君度集團(Remy Cointreau SA)正式宣布將旗下白雪(Piper-Heidsieck)與哈雪(Charles Heidsieck)兩大著名香檳品牌掛牌出售,預計交易價格可能高達4.5億歐元。
在人頭馬集團擁有白雪香檳的20年里,該品牌一直未能帶來收益,而旗下著名干邑品牌人頭馬(Rémy Martin )品牌卻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均發展順利,與其形成鮮明對比。實際上,在截至2008年3月的一年中,白雪香檳的經營性盈利(EBIT)已達 10%—12%,但隨之而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這一戰果未能持續。截至2010年3月前的一年內,人頭馬集團的香檳銷量跌至690萬瓶,其中白雪香檳560萬瓶,哈雪香檳80萬瓶。2010年上半年,受美國市場影響,人頭馬旗下香檳銷售額驟跌42%。
編輯點評:經濟衰退期,香檳業遭受了暴風雨的洗禮。物美價廉的起泡酒擠占了相當大的市場空間,一些產品線豐富、借助低價品牌推升銷量的香檳生產商也僥幸逃生,而那些依賴單一品牌的大生產商則經受了更大的價格和利潤壓力。人頭馬終于無法挨過經濟寒冬,選擇了將兩大品牌出讓。
Fortune Brands瘦身
經過數年的醞釀,在全球擁有2.5萬員工的美國消費品大鱷Fortune Brands Inc.計劃拆分為三家公司。Fortune Brands繼續經營其由Jim Beam波本威士忌主打的烈酒業務,將酒類業務作為獨立上市公司進行經營,而Titleist高爾夫球、Moen水龍頭和Master鎖具等業務將被拆分或者出售。
烈酒行業一向以高利潤而著稱,并且長期以來一直發展良好。Fortune Brands的烈酒業務估值約達78億美元,相當于其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的13倍。分析人士預計,其對烈酒業務進行估值無疑會招致更廣泛的興趣,包括帝亞吉歐和保樂力加。
編輯點評: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有一個明確的身份無疑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LVMH集團雖然擁有眾多分布于不同領域的品牌,但它們均屬于奢侈品范疇,而Fortune Brands將威士忌和高爾夫球放在一起經營,無疑更具挑戰性。集中產生力量,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