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出人意料的葡萄酒豐收年來臨,這意味著澳大利亞葡萄酒業面臨的過剩危機將至少再持續一年。這些過剩的葡萄酒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流入市場,或者以散裝酒出口到海外市場,對于澳大利亞致力于打造的高端形象極為不利。
著名投資機構高盛集團分析稱,澳大利亞葡萄酒可持續需求量為1億箱,其中約有半數為國內消費。而實際其每年產量接近1.4億箱。但澳元的強勢造成其出口困難,廉價進口酒也乘虛而入,侵吞了當地生產商數億澳元利潤。高盛集團稱,由于澳元不斷升值,奔富酒園母公司Treasury Wine等澳洲葡萄酒企業在美國、英國等主要市場幾乎難以維持盈虧平衡。只要澳元匯率不回落,Treasury Wine的業務就不可能有起色。
McLintock認為,澳大利亞葡萄酒應當大做中國市場文章,在英美市場很難發展的高端葡萄酒恰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機會。
“我認為中國市場對于澳洲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機會,但同時也存在高風險。”Anderson認為,澳大利亞葡萄酒必須找準定位,打造形象。中國市場與西方市場不同,但它在迅速變化,中國消費者在不斷成熟的同時,其消費口味也越來越西方化。要在這一市場有所斬獲,時間、資金和建立關系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中國有55%的葡萄酒消費產生于餐館等即飲市場,而在澳大利亞這一比例僅占15%。“中國的中產階層,尤其是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20歲—30歲的年輕消費者是澳大利亞葡萄酒銷售的巨大機會所在。我們將與各葡萄酒團體形成合力,瞄準這一群體打造澳大利亞葡萄酒的高端形象。”Anderson說。
“無論中國是否能夠成為澳大利亞葡萄酒的救星,其注定將成為澳大利亞葡萄酒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McLintock說。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