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聞名世界的法國紅酒,一級酒莊上演了兩樁變奏曲,特受關注,也格外牽動紅酒愛好者與投資者的神經。
其一,紅酒皇后且最為深受中國消費者青睞的拉菲,針對期酒悄然降低了價格。其二,比拉菲名氣更大,被尊為紅酒“一哥”的拉圖,宣告退出期酒市場,且2011年就是最后銷售期酒的年份。
一級酒莊的兩大商業事件,完全可以攪動整個紅酒市場,加促紅酒市場格局重組。拉菲和拉圖兩大酒莊作出如此選擇,都是以未來可持續發展當做籌碼,以獨自優勢去分攤市場份額,由此看出,利遠大于弊。
要想剖析紅酒市場的前緣今生,不得不回顧下拉菲和拉圖的市場表現。
2008年金融危機剛過,整個國際紅酒市場相對低迷,拉菲期酒價格僅為1000元/瓶,然而,2009年到2010年,介于葡萄質量好,市場迅速升溫,期酒飆至1萬元/瓶,市場一路追捧狂熱,此時2008年期酒最高則溢價20倍。同時,拉圖也是炙手可熱,以1982年的為例,當年期貨售價約400美元/每箱;而現下,價格為1000多美元/瓶,30年間,利潤超過30倍。可見,拉菲和拉圖均讓投資者贏得大滿貫,進一步激發了頂級或高端紅酒的投資狂潮。
據悉,全球只有總量不足0.1%的頂級紅酒才具有收藏價值,且少數頂級葡萄酒才具有陳年潛力,正是此種稀缺性,更加勾起投資者的熱情。再說,紅酒不具備白酒類的長效保質期,當作長線投資品風險極大。法國及歐美人士買紅酒是在家里享用,而禮儀之邦的中國,多數是送禮和商務應酬之用,或及時被消費,或充當貴重禮品被轉來轉去,最后落入誰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賦予了紅酒“面子”價值性的第三個特殊功能。
中國對品牌頂級紅酒投資和收藏更為火熱,國人愛跟風投機的習慣不改,受害者將會層出不窮。可以這樣說,中國是紅酒的消費大國,也是紅酒的收藏大國,更是紅酒的造假大國。
據相關統計,以拉菲為例,大拉菲年產量24萬瓶,其中1.2萬瓶被皇家收藏,其余部分各以7.9萬瓶被歐洲、北美、亞洲市場均分,能達到中國的最多5萬瓶,而國內每年銷售拉菲200多萬瓶。如此懸殊,國內一年銷量需要十年加工生產,如此大的缺口,定為假貨填充,天量的假貨是被投資收藏還是被消費掉了,并不好統計,如此一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被折損的依然是終端消費者,還多為富裕階層或見利跟風者。
據高盛預測,中國經濟在2020年以前年均增速有望達到8.9%,也是頂級紅酒牛市運行的基本保證,拉菲就是受中國投資者追捧而一步登天的,中國投資者是否懂行,他們并不關心,重要的是其炒作期間能夠獲取多少利潤。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核心問題,就是兩大酒莊的調整策略,最大原因在于酒莊解開不能獲取暴利的郁悶死結,由于歐洲商品定價權較為嚴格,而在流通環節,遍布的區域復雜政策規定不一,中間酒商便有價格控制權,隨意加價是家常便飯,也是他們賺取暴利甚至盆滿缽滿的關鍵所在,而最苦的將是下游的消費者或投機者,不具有親自品嘗權,主要靠運氣或經驗來投資,對賭成分濃厚,事實上并不能謀利或利潤甚微。
所以說,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兩大酒莊的變革,就是預告國際紅酒市場格局盤整,國內紅酒造假是觸及其神經中樞的首要問題,其為了保持品牌號召力,論質定價依然其可持續發展的法寶。且同時,也提醒中國,是該整頓紅酒市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