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位愛酒的人士聽到這個傳說時,都會會心地一笑,認為這位御廚可以“含笑九泉”了。
白葡萄酒的“麥加”圣地
提到紅葡萄酒的“麥加”圣地,大概會有一些分歧的說法:資深的美酒專家不是挑選法國波爾多,就是挑選法國勃艮第金坡的馮-羅曼尼酒村(Vosne-Romanee);愛國的美國人可能會一口咬定為加州的納帕谷;鄉土主義的意大利人可能會中意文藝復興重鎮──托斯卡納的浪漫城市佛羅倫薩。然而對于白葡萄酒的“麥加”圣地,恐怕大家的意見便會趨向一致:無疑是勃艮第博訥坡(Beaune)的蒙哈榭(Montrachet)酒園。
這是一個幾乎覆滿霞多麗葡萄的奇妙圣地,能親自造訪蒙哈榭酒園,而且能夠整暇以待地一個酒園逛過一個酒園,應當是每位美酒愛好者的美夢。蒙哈榭酒園位于博訥小鎮的南方,沿著N74號公路兩邊多達500公頃的產區,處處都是大名鼎鼎的酒園。從巴黎往南的A6號公路一直開到博訥坡南端的張義(Changy),一下交流道不久就進入了夏瑟尼-蒙哈榭(Chassagne-Montrachet)區。夏瑟尼-蒙哈榭是整個博訥坡最南端的酒區,往北緊接著普里尼-蒙哈榭(Puligny-Montrachet)。再往北走就進入了默爾索(Meursault),以及以紅酒著稱的沃爾奈(Volnay)和波馬爾(Pommard),然后進入博訥鎮。
蒙哈榭家族的傳說
在勃艮第,平均每5分鐘左右的車程,就可以進入到另一個酒園。原來這些在世界各地只能驚鴻一瞥的勃艮第紅白葡萄酒,沒想到竟然在此只是咫尺之遙。
白葡萄酒的“天王家族”大部分位于普里尼-蒙哈榭及夏瑟尼-蒙哈榭。每一位美酒愛好者都夢寐以求的“蒙哈榭家族”共有6個成員,分別是:蒙哈榭、巴達-蒙哈榭(Batard-Montrachet)、騎士-蒙哈榭(Chevalier-Montrachet)、比安沃尼-巴達-蒙哈榭(Bienvenues-Batard-Montrachet)、少女蒙哈榭(Purcell Montrachet)、克利優-巴達-蒙哈榭(Criots-Batard-Montrachet)。
很多人一定會對這些名字感到困惑,因為這些美酒居然使用“私生子”(Batard)、“歡迎”(Bienvenues)、“喜極而泣”(Criots)的奇怪用語。其實這些酒名都是根據一個傳說得來,話說有一位年老的貴族蒙哈榭,在勃艮第這片荒蕪的山區,買下了一片莊園,成為當地的顯貴。蒙哈榭爵士的愛子隨著當時貴族子弟參加十字軍東征,老爵士十分想念他,經常到村外探聽消息。在此期間與一位少女(Purcell)相識,產下一名“私生子”。不久傳來了愛子陣亡的噩耗,老爵士非常傷心,只有少女日夜地陪伴他。隨后蒙哈榭爵士便迎娶了這位少女,少女正名后光彩地回到村莊,當然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少女當時“喜極而泣”…… 這即是神奇的“蒙哈榭家族”產生的由來。
這6家酒園都接連在一起,所產葡萄酒的價錢、產量、酒的口感有極大的不同。大致上,是以蒙哈榭遙遙領先;少女最后,其他4個居于中間,彼此在伯仲之間。
細致的小區風土
在這一片家族所環繞的酒村中,你能夠體會到產區的風土條件(Terroir)的真正含義。
以號稱“白酒天王”之首的蒙哈榭而言,8公頃的頂級產區位于一個面向東方的緩坡,各分一半在夏瑟尼村與普里尼村,分別由18個酒莊所擁有。每個酒莊平行地分割排列,唯一分辨之處是在坡地的路邊,不同的酒莊會用簡單的石頭門或石牌標示其地界。換句話說,這一片8公頃的坡地上,幾乎種植著同樣的葡萄品種、擁有同樣的風土、采用同樣的采收期和幾乎一樣的葡萄挑選標準,加上大同小異的釀造方式,一同生產著蒙哈榭酒。不可思議的是18家酒莊所出產的蒙哈榭酒居然在口感與質量上會有數倍的差異。以最高價位的羅曼尼·康帝酒莊(DRC),也就是剛才傳說中御廚想品嘗的那一款蒙哈榭,2004年份的一瓶,一上市市價便高達4000美元,而其他酒莊最便宜的大概只有400美元。
寫到這里,又讓我回想起第一次品嘗到羅曼尼·康帝的蒙哈榭。整整10年前的夏天,我在巴黎歌劇院不遠的一家法國餐廳里,品嘗了1994年份的這款酒。這款被帕克大師評為93分,比來年(1995年)的99分來得差,但也是帕克對本園歷年評價的平均值,不能算是太差。1994年份的蒙哈榭,注入杯后,一股油亮亮的琥珀色,立刻散發出太妃糖、檸檬、淡淡的青草以及不知名的花香。入口后有明顯的焦糖、極濃厚的鮮奶油、平和的焦木桶味,配上法國餐廳得意的布列塔尼海鮮冷盤、凍汁牛肉片,已經讓人舍不得繼續品嘗之后的美食了。
而另外4個居于中等地位的蒙哈榭家族,其口感都可稱為口味濃郁,具有鮮奶油、焦木桶、太妃糖的香味,價錢也很驚人,以最近臺灣剛報價的Ramonet 酒莊所生產的2005年份巴達-蒙哈榭及比安沃尼-蒙哈榭,每瓶約4000元人民幣。這些蒙哈榭每個酒莊的產量,多半在兩三千瓶上下。
至于在蒙哈榭家族中的少女蒙哈榭,才可以算是整個家族中,最“善體人意”的一員。這款酒才是飲酒界的“普羅大眾”,有可以一親蒙哈榭芳澤的機會。少女酒產在只有6.7公頃的少女酒村,年產量也只有3.5萬瓶,一家名為樂弗萊(Leflaive)的酒園便包辦了其中的一半。其中少量是屬于最頂級的少女園。一般而言,少女酒的口味較為清淡,奶油與花香的濃郁度都是其他家園兄姊們的六七成左右,耐藏能力也較差,正是豆蔻年華就應該被享用的美酒。
相比較,波爾多的頂級酒莊都是以整片大坡地或是大園區做產區,產量動輒以萬瓶,甚至十萬瓶計算。所以每一個酒莊的年份酒,質量都差不多。酒莊與酒莊之間,同樣的氣候、類似的土壤結構、坡度,以及大同小異的釀酒方式,很難讓人理解自然環境對種植葡萄的重要性。但是,在小園林立的勃艮第,雖然地理上的區分并不明顯,更不要講葡萄品種、來源,以及釀酒方式。但卻在咫尺天涯的相近酒莊,卻釀出截然不同風味的葡萄酒。說明了勃艮第這種小地理環境的“小區風土”,是如此地細致,真不可思議!園區只有小小的一公頃,甚至一二十米公尺的差距,釀出的酒卻足足有數倍價值的差異。但不要說這是偶然的成就,這些勃艮第的頂級酒莊,都是在經過200多年消費市場的嚴格檢驗后,才形成了這種風土與酒園決定酒價的市場定律。
親切溫暖的蒙哈榭家族
勃艮第區很多酒園,都尚未對游人開放。當我今年8月初有幸拜訪這個奇妙的“蒙哈榭家族”園區時,整個園區靜悄悄的沒有其他路人,頂級的霞多麗正靜靜地結出綠色的小果實。特別當我懷著頂禮膜拜的心情,走過種植蒙哈榭葡萄的園區時,園區只圍著及腰高的石墻,園中也留有很多供人出入的空間。一株蒙哈榭的葡萄,剛好可以釀成一瓶蒙哈榭酒。這里的酒農卻沒有用鐵絲網或高墻將這些珍貴的葡萄“保護”起來,也沒有豢養惡犬,來嚇
那時我下榻在夏瑟尼-蒙哈榭的酒堡(Château de Chassagne-Montrachet),位于夏瑟尼酒村的中心,這棟酒堡可以說是當地最典雅的住所,由當地最大的酒莊Maison Michel Picard所擁有。這個酒莊釀造近20種不同的勃艮第紅白酒,價格中等,但質量都相當優異。我去時主人還很得意把他們2003年份的Les Chaumées的紅酒拿出來與我們分享,此款酒獲得去年世界黑比諾葡萄酒比賽的銀牌,及英國《品醇客》雜志的金牌獎。至于其他白酒得獎的不盡其數。我在這邊度過了快樂的兩天時光。
令我們心情特別愉悅的是,酒堡的路旁盡是各種野生的黑莓、覆盆子、李子與西洋梨等。看到我們忍不住想要摘下嘗嘗時,笑嘻嘻路過的酒農也會告訴我們,哪里還有比較成熟的果子可以去試試。在這里,我不禁深深地感動:這些樸實的勃艮第酒農,果然是上天為這塊葡萄酒寶地挑選出來最忠實可愛的酒仆!我們雖然“痛恨”勃艮第酒被炒出來的高價,但還是對釀造美酒的酒農抱以最大的崇敬。
備注
酒村:從行政上劃分的葡萄酒生產地,是一個行政概念。
酒莊:多指波爾多地區的酒堡。
酒園:從地域上劃分的葡萄酒生產地,一個酒園中可以有多個主人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