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小商小販或菜場買東西,討價還價似乎成了不少人的習(xí)慣。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能省一分是一分。但是在明碼標價的商場、超市也能討價還價嗎?也許你心中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但答案是,能。
陶女士去超市從來都有意外收獲
“憑我這么多年的省錢經(jīng)驗,去超市買東西,也未必都是鐵板釘釘?shù)膬r格”,陶女士今年50多歲,她說每次去超市購物,幾乎都能夠有“意外收獲”。
她得意地向記者介紹“省錢秘訣”:“買東西的時候,但凡有促銷員,基本都能有更大的優(yōu)惠”。她說,就拿去年中秋節(jié)為例,她買了一盒月餅,當(dāng)時月餅促銷柜臺并沒有促銷員,月餅標價簽上也沒有標明有活動,于是她便去問是否有促銷員,結(jié)果果然是有,促銷員被叫過來后,便向她介紹了這種月餅,還推薦了另外兩款。“我便告訴她,東西是很好,但是價格貴了點,如果能再優(yōu)惠就好了。”這時促銷員想了一會表示,如果她愿意買的話,還可以贈送4塊不同風(fēng)味的同品牌散裝小月餅。“4個是不是太少啦?8才是吉祥數(shù)字”。就這樣,區(qū)區(qū)幾分鐘,促銷員答應(yīng)贈送她價值20元左右的8塊散裝月餅,并且封裝好一直送她到收銀臺。
“她叫我別告訴別人,其實我知道,促銷員一般手頭都有多余的贈品,如果你不主動要,她是不會給的。”陶女士告訴記者,月餅只是一個小例子,以她這么多年來的經(jīng)驗看,買油是最能省錢的了。那次她購買某品牌純玉米胚芽油,貨架上已經(jīng)將一桶5升的油配送了一瓶200ml裝的同款油,但是她找到促銷員后,經(jīng)過商量,促銷員果然答應(yīng)她再多給一些,從后面又多拿出一斤裝的同款油送她。“算下來,等于花同樣的錢,我多得了一斤的油,相當(dāng)于價格再打了個9折”。
記者照葫蘆畫瓢,屢試不爽
這一招是否真的有效?記者按陶女士的說法,去了一家大型超市試一試。記者看見某品牌奶粉正有促銷員在促銷,一款金裝900g的奶粉有贈送小包裝奶粉的活動。但記者想買的同一品牌另外一種奶粉卻沒見參加了活動。記者找到了促銷員,一番討價之后,促銷員答應(yīng),雖然這款奶粉沒有參加活動,但如果買的多一點,也可以破例送給記者100g的小包裝奶粉3包,而當(dāng)記者表示,3包太少了,能否多送點,促銷員最后送了5包共計500g的奶粉給記者,算下來共省了40多元錢。這一招果然有效。記者隨后又來到酒類柜臺,在拿起一瓶價值100多元的葡萄酒觀看的時候,一旁的促銷員便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他們公司葡萄酒的優(yōu)勢、最近的火爆銷量等等。但是當(dāng)記者表示價格有點高的時候,促銷員立即表示,如果真的要買,可以再“悄悄”贈送給記者價值30多元的同品牌葡萄酒一瓶。
業(yè)內(nèi)人士表示,之所以在標價之外,還能多得不少贈品來省錢,是因為有促銷員的地方,通常都會根據(jù)配送量配有相應(yīng)數(shù)量的贈品。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會主動要贈品,不少人拎了東西就走,所以一般都會有靈活的剩余贈品可以機動使用。而促銷員又都有銷量任務(wù)要完成,贈品也規(guī)定不能自己“私吞”,所以遇到會討價還價的人,他們就會將多出來的贈品拿出來贈送。“其實除了超市,大的家電賣場也是一樣。”陶女士說,“只要您貨比三家之后心里有了底,再去和賣家電的促銷員討價還價,價格基本都是有商量,少的可以降個幾十塊,多的可以降幾百,就算是特價商品價格不能再降,也可以多贈送些禮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