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葡萄酒 讓人很“受傷”
山東煙臺一家大酒店的餐飲總監李天真介紹,他們酒店從2006年開始銷售洋葡萄酒,當時采購的洋葡萄酒有十幾種,都是來自法國和智利的。目前,他們酒店每天能銷售40多瓶這樣的洋葡萄酒,每月洋葡萄酒的收入一般都在四五萬元左右。“但與本土葡萄酒品牌相比,這簡直就不值得一提。”李天真說,洋葡萄酒的銷售情況只能用“不太受歡迎”來形容。
那些現在不再銷售洋葡萄酒的酒店,原來也曾受過洋葡萄酒的“傷”。 通過走訪發現,除了這家大酒店,煙臺市區其他酒店幾乎找不出一家有銷售洋葡萄酒的。據了解,這些酒店對于洋葡萄酒也曾經“期望”過,但因洋葡萄酒銷量一直不理想,一個月賣不出幾瓶,現在已經不再銷售洋葡萄酒了。位于北馬路的一家酒店也是這樣。“以前酒店也采購過洋葡萄酒,因為銷量確實不好。為了不積壓庫存,現在已經不再賣洋葡萄酒了。”該酒店工作人員說,來就餐的客人很少有喝洋葡萄酒的,外國客人一般也很少選擇洋葡萄酒,對于他們來說洋葡萄酒到哪里都可以買到。
銷售情況不好,不僅影響洋葡萄酒進入餐飲市場,而且對于洋葡萄酒經銷商而言,在推廣產品的過程中也遭遇了“多米諾”效應。專營洋葡萄酒的張經理,做洋葡萄酒生意已經有3年了,對于洋葡萄酒進酒店難的問題,他無奈地說:“現在各大酒店很少采購外國葡萄酒,即使有的酒店采購也是采取賣多少采購多少的方式,一般都是等銷售完了再付貨款,對店鋪資金周轉帶來極大不便。”據了解,煙臺市大部分洋葡萄酒代理商都遭遇過張經理這樣的經歷。
“燙手山芋” 經營者舉步維艱
酒店情況如此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那么專賣店情況如何?
經營洋葡萄酒生意多年的白經理的經歷很有代表性。由于積壓大量的洋葡萄酒,影響了資金的周轉。目前他正在清點庫存,打算月底到別的地方發展生意。“煙臺本地葡萄酒名氣太大,消費者認知度也高,別說外國酒,就連外地的葡萄酒進入煙臺市場也不容易。”白經理無奈地說。
曲經理的洋葡萄酒店也曾遭遇過“寒冬”期。
“一個周能賣出七八瓶洋葡萄酒就不錯了。”曲經理說,專賣店從去年開業到現在生意一直不怎么好。據了解,該店銷售的葡萄酒一般都是來自法國、意大利等歐美國家,品質不同價格也有差別。他說,本想借助煙臺國際葡萄酒城的名氣做大,沒想到消費者對洋酒認可度不高,銷路一直沒有打開。
在煙臺市專門經營洋葡萄酒的店鋪只有五六家,銷售情況基本差不多。馮經理的店鋪也面臨銷路難找的局面。“去年剛開業的時候,店里陳列了上百個國家近千余種葡萄酒,由于銷售情況不理想,現在只保留了來自10多個國家200多不同品牌的洋葡萄酒產品。”馮經理說,在國人的眼里,洋葡萄酒的價格昂貴,牌子種類多,能叫出名字的微乎其微。
據了解,在全國大中城市里洋酒專賣店很多,瓶裝洋葡萄酒的銷量一直呈上升趨勢。而煙臺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從對外交流程度、消費水平等方面來看都居前列,葡萄酒在商談、宴請、交流過程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消費品。洋葡萄酒在如此有利環境中卻難尋容身之地,是什么原因導致洋葡萄酒只能在夾縫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