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國最大的商業、金融中心,是全國消費的前沿,也是全國酒消費的一個大市場,搶灘上海市場,是每一個品牌酒的夢想。上海市場對于白、啤、葡、黃四大酒種來說,可謂“同一個戰場,不一樣的表現”。據200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上海飲料酒2008年總銷量一百四十多萬千升,其中啤酒銷量一百零幾萬千升,黃酒銷量二十多萬千升,葡萄酒銷量八萬多千升,白酒銷量三萬千升左右?! ?
黃酒:本地品牌大戰外地品牌
歷史上,上海灘是黃酒的根據地,老上海人喝老酒,曾經是老上海一大傳統民俗。自從成為一個對世界開放的港口城市后,上海人的結構發生變化,消費習慣也隨之變化,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變化更加明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消費群體,也產生了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上海有一部分老上海人,被稱為“土著居民”,再加上中年以上的群體,他們鐘情于黃酒,是黃酒消費的主體;上海還有一部分洋人、高級白領、海歸派,他們是葡萄酒和洋酒的消費主體;而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外來務工者,主要消費的是白酒;上海屬南方城市,夏季時間比較長,冬天相比北方也不很冷,再加上啤酒的低度化,使得啤酒成為了上海市場消費量最大的一個酒種。單就黃酒來說,上海在全國的城市中,是人均消費黃酒量比較大的城市,2005年黃酒的上海市場銷售利潤占到全國的33%,一直以來是全國的黃酒企業的必爭之地。大約在2005年以前,上海市場占優勢的還是外地黃酒品牌,尤其是紹興黃酒,那時的上海地產黃酒還在蓄勢待發,醞釀著一場“收復失地”的革命。
如果說多年以前,您在上海的商超貨架上見到更多的是會稽山、女兒紅、古越龍山、塔牌等品牌;那么這幾年就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您在商超貨架上會發現上海地產黃酒的品牌,也擠出了一席之地,甚至是超過一半的“席地”。
目前,本地品牌在上海占據了四分之三的市場份額,其中的石庫門與和酒勢頭強勁,這兩大品牌所代表的海派勢力一直在努力振興本地品牌,勵精圖治,貼近市場前沿,不論是釀酒配方、產品包裝還是市場營銷From EMKT.com.cn,都緊跟時代腳步,彰顯出了驚人的創新意識。海派黃酒如旭日東升,市場節節高升,如今的上海黃酒市場,大致可以說是“本地品牌”的天下了。石庫門與和酒在“收復失地”的同時,加大資本整合力度,努力加固對上海市場的掌控優勢。
作為外地品牌,曾經是叱咤風云上海灘的王者,面對本地品牌的群雄并起,他們豈能輕易言???于是外地品牌向本地品牌發起的反攻,成為了現今黃酒行業的一場“好戲”、“大戲”和“重頭戲”。
2005年,會稽山與上海佳惠公司合資成立了上海佳惠實業公司,隨后,會稽山又以1.5億元控股嘉善黃酒;“一招未完,又是一招,一招狠過一招”,2006年,會稽山根據上海的地域文化和上海人的消費口味,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尚•海派”,貼近更為廣大的上海消費群體,突出養身概念,創導健康飲酒。
對于會稽山在上海市場的舉動,上海黃酒學會會長毛照顯曾這樣評價說:“我了解會稽山,她的前身云集酒廠的酒曾經在上海很有名氣,這幾年,會稽山不斷推出新品,從水香國色到尚•海派,產品很受市場歡迎,會稽山高恣態、大手筆進軍上海,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競爭才會有發展,有創新才有生命力!”
曾經是央視黃金時段黃酒廣告“標王”、在全國市場占據老大寶座的古越龍山,也把上海市場當成了重點來抓。公司把與黃酒關聯不大的副營產品整合了出去,以表集中所有精力專心奪回上海市場的決心。公司董事長傅建偉說:我們要專心做黃酒,把黃酒做大做強;下大力氣改變目前在上海市場的失守之勢,公司為自身量身打造了一套上海行銷方案,從降低度數改善口感、瓶型設計到改進產品特性與產品命名策略,既繼承了古越龍山的品牌資產,又為其品牌注入了更多的上海元素,更重要的是,古越龍山針對海派黃酒的“劣勢”,特別推出了東方原釀系列,“原生原釀”已經成為古越龍山攻搶上海市場的撒手锏。
在上海灘這個“戰場”上,雖然目前是本地品牌略占上風,可是業內人士都看到了外地品牌的雄心壯志,本地品牌與外地品牌的大戰,還會愈演愈烈,誰會是永遠的王者?誰會是明天的勝利者?上海黃酒市場的“戰爭”,值得業內外繼續關注。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黃酒學會會長 毛照顯:
通過看上海黃酒市場本地品牌與外地品牌的競爭,我們可以看到,黃酒企業必須要走創新之路,不創新就沒有出路。本地品牌還未崛起之前,上海是紹興黃酒唱重頭戲,本地品牌崛起的秘密就是創新,本地品牌專門針對上海人的口味習慣和年輕一代的消費需求,推出了上海清爽型黃酒,上市比較受歡迎。紹興黃酒也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例如會稽山,專門針對上海推出了尚•海派,可見,創新是致勝的法寶。
許多黃酒企業的產品主要還是中低檔產品,為了提升黃酒的整體品位,黃酒企業應當考慮多推出中高端產品,這樣有利于黃酒企業的長期發展。
不論是上海黃酒市場的本地品牌還是外地品牌,當前最關鍵的問題還不是內部的競爭,而是黃酒跟別的酒種的競爭,這才是每一個黃酒企業都應當迫切關注的問題?! ?
上海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凡恩企業管理咨詢機構總經理 林文龍:
上海目前的黃酒競爭主戰場是在餐飲,商超處于次要地位,餐飲終端價格持續走高,商超價格往平價方向發展,價格提升不明顯。
從品牌結構上來看,上海當地的黃酒處于第一集團,紹興黃酒處于第二集團,其他區域性黃酒處于第三集團,主要是江蘇的黃酒軍團。
近年來,在上海市場上,“石庫門”上海老酒與“和酒”占據著中高端黃酒市場的半壁江山,也成為地產品牌中的兩大強勢品牌,將黃酒推上了餐飲化、商務化、禮品化消費的發展新臺階。
2008年1-8 月份浙江和上海,兩個地區的銷售和利潤增幅都低于全國其他地區,一來說明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仍然不可忽視,二來說明上海市場處于機構調整之中。
但就上海而言,1-8 月份其銷售收入約為行業的15%,利潤總額約為行業的27%,該地區黃酒企業的盈利能力仍然是全國最強的。
上海黃酒:從內部品牌與外部資源兩個層面加速整合。
這種趨勢我們可以猜想,海派黃酒在市場、產品三個層面基本調整到位,在品牌方面進一步聚焦、融合,期待釋放更大的海派品牌之光。對于海派黃酒來說,正面臨從核心區域到外部區域模式復制的跨越發展階段。適應品牌整合的趨勢,第一食品又及時為整合后的能量釋放找到通道。
金楓釀酒的8萬噸加上華光釀酒的3萬噸將形成近12萬噸規模,仍超古越龍山(合并了“女兒紅”基礎上)的10萬噸水平。就黃酒毛利率而言,第一食品已超過后者20個百分點。經過數年的培養,上海消費者的口感喜好已經被海派黃酒改良。同時,石庫門與和酒的經銷商與分銷商已經遍布上海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