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聽聞茅臺葡萄酒特許經營近日正式登陸北京,4家特許經營店在一日之間集體亮相。
這雖不是首批開業的茅臺葡萄酒特許經營門店,但是因為開業地點為京城,而亮相又如此之高調,自然吸引了不少業內看客。
茅臺近兩年來在白酒行業可謂出盡風頭,無數頭銜和光環集于一身,“國酒”、“首只百元股”,2008年更是以82億元的銷售額、38億元的凈利潤坐上了白酒的首席寶座。其在白酒的江湖地位雖不能說是“獨孤求敗”,至少也是“風清揚”級別的主。
怪事雖年年有,但發生在茅臺身上可真是特別多。白酒消費稅調了,所有的白酒都為漲價后的銷量犯愁,茅臺在漲了近10%后,卻賣斷了貨。一位相熟白酒企業老總近日跟記者發牢騷,“消費稅上調對所有白酒企業都是利空,但對茅臺卻是個利好”。
做大、做強自然是每個企業的愿望,但是做大、做強后就容易犯迷糊,很多大企業病就是源于此,表現形式有很多,其中一條就是“盲目多元化”。
茅臺葡萄酒表面上看是關聯產業的多元化,畢竟白酒、紅酒都是酒,但葡萄酒與白酒兩個產業卻大相徑庭。
“紅酒的釀制、口味、渠道、消費群與白酒的差異都非常大。”8月26日下午,國內一知名紅酒企業的常務副總對本報記者表示,并且茅臺的影響力也很難跨行業滲透到紅酒領域。
正因為兩者差距巨大,1999年在選擇生產基地時,茅臺就很知趣地選在了長城葡萄酒的生產基地所在地——河北昌黎。
“生產基地的不同,讓茅臺這張王牌——貴州得天獨厚的釀造環境的優勢喪失了。”該常務副總表示,缺少故事的茅臺葡萄酒的品牌力被大大打了折扣。
正因為如此,從2002年上市以來,茅臺葡萄酒的銷售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06年8月,在茅臺旗下子公司——習酒公司擔任副總長達九年半的鐘懷利接管茅臺葡萄酒,開始了系統變革,推出了包括開拓多元化的渠道、升級中高端產品、聚焦重點市場等三大市場策略。
而此次,在北京開設特許經營店正是其渠道多元化及聚焦重點市場策略的結合。據了解目前全國性的特許經營店已經突破50家。
但從茅臺近年來多元化步驟來看,茅臺啤酒、茅臺紅酒的表現都低于市場預期,而保健酒也只是用借助“白金酒”的概念與五糧液[22.23 3.01%]的“黃金酒”來借題發揮,并沒有太多新意。
“就目前來看,通過與茅臺渠道的整合,和借助茅臺酒專賣店的形象走貨情況還不錯,但是從中長期來看,很多核心問題還有待解決,茅臺葡萄酒要想實現突破,需要有全新打造一個品牌的魄力和決心。”上述常務副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