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山的工作看起來有些枯燥。作為迎駕貢酒廢水循環中心主任,他每天所面對的都是一些污水處理設備。除了身邊不停工作的機器外,常常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好在,他并沒有很多時間閑下來。
廢水循環中心是迎駕生態釀酒的最后一道關口,釀酒中產生的有機廢水和廠區內的生活廢水,都會經地下管網流進處理中心的污水收集池,再經過厭氧發酵和好氧發酵等過程,由微生物對廢水中的有機物質進行降解,分別產生大量的沼氣和污泥。之后還要經過二次去磷處理,最終出來的水會通過在線檢測,達標后就可以外排。
通常這些外排水仍然會被回收利用,因為水質很清,也沒有異味,可以用來沖洗地面等。
整個污水處理過程都是運用微生物發酵原理,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污染。李先山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統籌監測這些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由于微生物不能中斷工作,特別是有氧菌,如果停工超過12小時就會死亡,所以廢水循環中心是24小時三班倒,李先山每個禮拜只能休息半天。
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十幾年,雖然有些枯燥,也很辛苦,但李先山清楚它的重要性。迎駕貢酒是釀酒行業最早作出生態釀酒承諾的企業之一,霍山又是國家級生態縣,污水處理對環境保護的意義,讓李先山在循環往復的工作中一刻也不敢懈怠。
精益管理:把所有資源都用到極致
除了滿足生態環保的需要外,迎駕貢酒這套污水處理工藝每年還能產生幾百萬的經濟效益。
李先山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廢水循環中心通常每天能產生沼氣15000立方,每年大概能產生400萬立方,這些沼氣都會被送入鍋爐房,代替煤作為燃料。將沼氣換算成煤,再換算成錢后,所產生的效益除了保證自身運營所需外,每個月還能結余10萬塊錢。在煤價上漲的時候,效益還會更加明顯。
除了沼氣外,污水處理中所產生的污泥,經過收集壓濾后,也可以拌煤燃燒,每立方污泥擁有2000大卡的發熱值,相當于0.29噸煤。
釀酒生產中富余出來的酒糟,也是變廢為寶的重要資源。迎駕貢酒股份公司曲酒分公司總經理葉玉瓊告訴我們,目前迎駕對酒糟處理幾乎實現了最大優化,能夠最大程度地產生經濟效益。其中一項重要的優化措施,就是對酒糟進行篩選。
經過篩選,酒糟中的水可以輸送給污水廠,產生沼氣;糠殼可以作為燃料;酒糟中蛋白質含量高的,可以賣給飼料廠作為精飼料;蛋白質含量低的,既可以作為燃料自己使用,也可以作為有機燃料賣給生物發電廠。
因為酒糟中酸度較大,迎駕還會用污水把廢棄酒糟再沖洗一遍,對蛋白質含量沒有影響,但能讓酒糟中的酸融入水中,經過污水廠處理,沼氣產量能夠擴大一倍。
通過對釀酒廢棄物的最大化利用,目前迎駕的噸酒用煤量在全國幾乎是最低的,平均每噸酒的燃料耗費只要幾百元,這還是在賣給電廠一部分糠殼的情況下。在四川等地,一噸酒的燃料耗費通常會達到1500元~2000元不等,甚至有酒廠用天然氣會超過2000元。
針對廢棄酒糟利用,葉玉瓊正在醞釀一項新工藝,將酒糟烘干工藝改進為曬干,如果能夠實現,將能更大程度地節約資源。
他的設想是,利用鍋爐蒸汽,對酒糟進行初步烘干,然后找一塊場地平整后,借助太陽能晾曬,進一步降低酒糟中的水分含量,這樣可以不使用烘干機,減少煤炭消耗,同時對大氣也沒有排放,更環保,曬出來的酒糟品質也更高。
在葉玉瓊看來,所謂生態循環,本質上是一種精益化管理,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都利用到極致。除了對釀酒廢棄物的最大化利用,迎駕還有很多原創設計都獨具匠心,對生態釀酒技藝的提升產生了重要影響。
創新尺度:不能違背工藝和自然
在川外做五糧釀造,迎駕是最早吃螃蟹的。
相較于單糧型酒,五糧型在香味和口感上都更加豐富。早在上世紀90年代,迎駕貢酒就開始探索從單糧型向五糧型的轉變。
由于霍山和四川兩地氣候環境不同,川酒釀造的經驗對迎駕來說并不完全適用,迎駕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五糧釀造工藝。
經過十多年的摸索,迎駕將四川五糧工藝與黃淮地區工藝進行結合,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從2005年開始,迎駕釀酒技藝快速提升,工藝逐漸穩定,成為很多同處于黃淮地區釀酒企業學習參考的對象。
在葉玉瓊看來,相較于川酒一代代的經驗積累,迎駕能在短短十多年形成自己的產品特點,是相當不容易的。之所以能做到,主要是因為思想不保守。在釀酒工藝的改進中,迎駕同樣追求極致,運用突破性思維進行創新。
他告訴記者,今年迎駕投入了200萬對糧食破碎工藝進行改造。改造前的破碎工藝跟五糧液一樣,將五種糧食均勻混到一起用同一個破碎機來破碎。改造之后,大米和糯米會單獨輸送不進行破碎,高粱、小麥和玉米分別用不同的破碎機處理。玉米是大顆粒的,要求破碎程度與其他糧食不同,小麥最好是擠扁但沒有粉末,高粱比較硬,破碎要細但也不能出粉末,通過不同需求分別破碎后,出來的糧食既利于潤糧,又利于蒸糧。
還有一項原創設計,關于打糠。通常酒廠買來糠殼裝卸后,往車間送時還要用筐來裝由人工送,蒸糠時由每個班組單獨蒸。迎駕的創新在于,糠殼被卸下過篩后,會被吸入一個高倉,倉頭放下來連著一個集中蒸煮罐,糠蒸好后會放在電瓶車上,送到每個班組。整個環節都不需要人工操作,既節省人力,也更衛生,集中蒸煮也節約蒸汽,一年下來僅蒸糠系統就能節約四五百萬。
更重要的是,釀酒班組的精力可以集中到做酒上來。隨著效率的提升,在噸酒人員工資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工人的工資卻大幅度增長。
像這樣的原創工藝設計,迎駕還有很多,都是在生產實踐中摸索得來。葉玉瓊告訴我們,迎駕在釀酒機械的運用上從來都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自然和工藝需求,在這個前提下,通過創新提升工藝精準度,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最終尋求到自然、工藝和人最為和諧的相處方式。
生態循環的最終方向是天地人和
一瓶好酒的釀造,除了自然和工藝要求外,還要有良好的公司內部管理和人文環境。相較于釀酒環節的生態循環,人文層面的生態循環同樣重要。只有做到天地人和,企業才能生生不息。
迎駕的釀酒工人結構,是被很多困惑于招不到年輕人的同行所羨慕的。從2014年開始,迎駕的招工要求限定在44歲以下,正常以20歲~30歲、文化程度高的優先。之所以能擇優錄選,主要是因為迎駕為釀酒工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包括對公司內部分配體制改革、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注重培養工人對釀酒事業的專注等。
除了能招進新人,迎駕還能留住老人。在迎駕有很多老工人,為廠里工作了幾十年,或者家里幾代人都在廠里上班,早已經以廠為家了。
迎駕酒文化博物館講解員張煒是一位“酒三代”,她的爺爺、父親、大伯都在迎駕工作,一家人幾乎見證了酒廠全部階段的發展。今年剛好24歲的張煒,畢業后曾在合肥實習了一段時間,實習結束后就直奔酒廠,成為一名酒文化講解員。
張煒說,雖然大城市的繁華也很吸引她,但如果二選一,她仍然會選擇回到酒廠,因為這里是她的根。另一方面,她也慢慢從工作中找到了樂趣。雖然是年復一年地講解著同樣的內容,但對于來博物館的客人,每一次解說都是新穎的,所以她樂此不疲。
酒廠里跟張煒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中,也有很多是在外面實習或工作一段時間后就回到家鄉的。他們可能是被招工進來,也可能是受家里人的熏陶而應聘進來。這些不斷回歸的年輕人,和始終堅守在酒廠里的老工人一起,構成了迎駕貢酒的人文生態。在人文層面的生態循環中,新老交替就這樣一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