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CEO排名計算方法(中國榜單)
為制作本次中國百佳CEO排行榜,我們涵蓋所有中國的上市企業(包括在上海、深圳、香港、臺灣、紐約和納斯達克交易所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每家采樣企業的市值、資產和收入在2015年年底的數據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對每家企業截至2016年4月30日時在任的CEO進行考察。為確保評估有據可依、材料翔實,我們剔除了任期未滿兩年的CEO。至此,共有357家公司的358位CEO(有一家公司由兩人共同擔任CEO)參選。
研究團隊計算了每位CEO在任期間的3項評估指標:上市地調整后股東總回報(包括股息再投),該指標剔除了公司上市地股市整體增長帶來的增長;行業調整后股東總回報(包括股息再投),該指標剔除了公司所在行業整體發展帶來的增長;市值變化(根據股息、股票發行和股份回購進行調整),以通貨膨脹調整后的美元進行衡量。
隨后我們將所有CEO分別按照以上3項財務指標從第1(最高)到第358(最低)進行排名,3次排名平均值即為該CEO的最終排名。綜合運用3項指標,保證了評估方法的縝密與平衡:前兩個指標可能對小公司有利(起點低的公司更容易獲得顯著的股東回報增長),而市值變化這一指標則有利于大公司。
我們的態度是:給出一份超越年度表現的中國企業家榜單,評估中國上市公司CEO的長期業績以及他們為股東創造的長期價值。從今年4月份啟動,歷時7個月的研究,我們得出了中國企業領導者的績效表現排名。這些入榜企業家都是著眼長遠,并創造出卓越業績的人。有的讀者會十分熟悉,但有的也會令讀者感到意外。
企業領導人想要取得長久的成功,理所當然應該選擇與所在公司一同成長。我們榜單中排名第二位的袁仁國在貴州茅臺工作了40余載,他讓茅臺在中國白酒行業的領頭地位從未旁落過。
我們發現,100位入榜企業家掌管的公司總市值達到9.29萬億人民幣,這個數據相當于中國2015年GDP總量的1/7。榜單中有54位CEO來自信息技術、金融服務和工業等3大行業。在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熱門領域,有很多企業家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企業領導人。在工業或相對冷門的領域,一些入榜企業家的名字或許稍顯陌生,但他們在默默無聞中依然創造了杰出的長期業績。
研究之中,最為費時費力的是如何確定“誰才是中國企業的CEO”這個問題。由于國內上市企業多數都沒有CEO這個職位,所以在我們與合作研究機構英士(INSEAD)國際商學院討論后,決定把CEO定義為“擁有企業決策權,并為業績成敗最終負責”的人。因此,榜單中很多企業家實際上是公司董事長,但對每家企業逐一判定后,我們認為這些人可以被稱為CEO。
雖然卓越領導力不僅關乎財務指標,股東也絕非企業惟一利益相關方,但正如英文版在最初的3次排名所做的那樣,《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首次發布的“中國百佳CEO”榜單,我們也希望先讓客觀數據說話——因為這樣有利于讀者衡量過去20年,到底有哪些中國企業家是值得尊敬的“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