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茅臺集團在假前剛剛召開幫扶華都酒廠座談會,宣布將對華都酒廠進行幫扶。看起來很普通的一次酒業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而且也并未得到茅臺官方“濃墨重彩”的宣傳,為什么說或將改變白酒格局?
這不得不提幫扶對象的特殊性:華都酒廠正是曾與紅星、牛欄山二鍋頭馳名的“北京茅臺”,此外華都酒廠目前的東家北京糖業煙酒集團,另外一個身份是茅臺大商。在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年初推動與郎酒、國臺“會師二郎,飲馬赤水”共同做大醬香和推動廠商深度合作的背景下,茅臺扶植“北京茅臺”華都酒業,顯然或暗藏深意。
茅臺幫扶的“北京茅臺”如此重要!進軍雄安新區前奏?
從計劃經濟年代,茅臺已經承擔在全國醬香型白酒技術交流的指導工作,但華都酒業顯然并不是“普通”的幫扶對象。
華都酒業源自1976年北京市提出的“八大名酒進北京”項目,經酒廠技術人員到茅臺酒廠學習醬香型白酒釀造工藝后生產醬香型燕嶺春酒、華都酒,填補了當時北京沒有中、高檔白酒的空白,被譽為“北方小茅臺”,也被稱為“北京茅臺”。但由于此后錯失市場發展良機,華都酒業市場萎縮,最終被北京糖業煙酒集團收入囊中。
對于此次幫扶華都酒業,雙方都比較重視:茅臺集團總工程師王莉、茅臺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萬波,北京糖業煙酒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華都酒廠董事長王暉等《茅臺幫扶華都計劃書》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
從具體幫扶措施來看,此次茅臺幫扶華都酒廠從2017年開始為期三年,時間為每年的3月至11月,幫扶內容包括醬香型白酒制酒生產工藝技術指導、醬香型白酒原輔料驗收指導、醬香型白酒勾兌技術指導、醬香型白酒生產化驗檢測等。幫扶形式包括華都酒廠人員在茅臺交流學習,通過現場操作培訓、工藝理論培訓、“一對一”結對交流等深入了解茅臺酒生產工藝;茅臺技術專家定期或不定期的到華都酒廠開展技術指導;通過一些活動的開展,助力華都醬香酒文化傳承發揚。
這意味著,華都酒業將繼續把“茅臺工藝、茅臺品質”的醬香型白酒在北京市場傳承發揚。對于此次活動的初衷,《國酒茅臺廣播電視臺》亦表述為:“為更好地培育中國醬香酒酒文化,發揚光大醬香酒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五糧液、洋河近年來頻頻的進行并購,茅臺的“并購戰車”依然未能發動,基于華都酒業良好的區位優勢,以及茅臺在全國范圍探索與經銷商的深度合作,在“千年大計”雄安新區到來之際,并不能排除茅臺未來與華都酒業深層次合作,甚至并購的可能性。畢竟在北京有如此貼近茅臺酒,又具有一定實力的酒廠,并不多見,何況華都酒業手中還握著一張地標性“天門安”商標。
幫扶“異地茅臺”組建“茅臺系”,茅臺野心這么大!
幫扶“北京茅臺”的背后,或是茅臺壯大“異地茅臺”,把分散的“點”連成一張“大網”,組建“茅臺系”,推動“茅臺酒”超香型存在,單獨成為一個“品類”的動作。
在很多人看來,茅臺幫扶華都酒業多限于技術交流層面,對于茅臺來講,至多從一定程度上推動醬香型白酒的市場占有率,然而忽略的一個事實就是“北京茅臺”的身份,同時推廣的還有“茅臺”這一品牌概念,即使茅臺酒在中國市場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XX茅臺”在全國的生根發芽,對于包括茅臺系列酒在內的茅臺各類酒來講,都是一個市場鋪墊之舉。
顯然“北京茅臺”并不是個例。提起異地茅臺,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珍酒”。實際上,在歷史上國家推動“茅臺異地生產”以及酒企之間技術交流頻繁的大背景下,醬香型白酒在全國開花結果:“北京茅臺”華都酒、“北方小茅臺”迎春酒、“小茅臺”珍酒、“塞外茅臺”寧城老窖、“湖南茅臺”武陵酒,“北派醬香”云門酒、醉八仙酒、古貝春酒等等風起云涌。
這些可以被稱為“XX茅臺”的優質醬香型白酒,雖然分布在各個省市,并且因氣候原因在風味上與茅臺酒存在差異,行業內的知名度也遠不如茅臺,但是一個個散落在具體市場的品牌,是茅臺在推廣醬香型白酒,以及“茅臺系列酒”時完全不具備的優勢:一旦這些分散的“點”連接起來,就是茅臺酒一張“大網”,足以覆蓋大多數白酒市場,“茅臺概念”似乎有一夜之間鋪滿大江南北的態勢。
相比之下,茅臺鎮的眾多中小酒廠在地緣、品牌優勢上,更加接近茅臺酒,但由于其市場、產品、規模的限制,雖然對于拓展“茅臺產區”具有重要作用,但對于“茅臺”品牌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的影響要弱的多。
做大醬香型白酒對茅臺很重要!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或者事實就是:當前濃香型白酒占據市場主流,醬香型白酒僅占約5%,醬香型白酒市場推廣還需要一個時間過程,茅臺通過與“北京茅臺”的聯手,將利用華都酒業和北京糖業煙酒集團在北京周邊的渠道優勢,擴大醬香型白酒的市場份額。對于茅臺來講,顯然“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很多人對于“香型”并不以為然,很直接的“反面”案例就是“鳳香型”西鳳酒和“特香型”四特酒,只有企業個體甚至極少數企業生產,大大影響了本香型白酒的市場接受度。以西鳳酒為例,其在計劃經濟時代也曾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生產鳳香型白酒的企業不在少數,但在市場發展中,生產的企業越來越少,也影響了西鳳酒自身的發展。
同樣一個可類比的案例就是啤酒。啤酒早在1860年左右即進入中國,但與傳統中國酒極大的差異,其一度被中國人稱為“馬尿”,而拒絕飲用,只在外國人中較為流行。直至1942年北京第一家啤酒廠誕生,但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講,啤酒依然是個新鮮事物,沒有喝啤酒額習慣,認為啤酒有中藥味,品不出啤酒特有的苦香味道,直到六十年代,北京人才對啤酒有了較大的態度改觀,啤酒也才進入大發展的時期。
與啤酒類似,醬香型白酒的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除了在產地具有廣泛的消費基礎,“擁躉”是其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行業人士所說的“喝慣了醬香酒就會喜歡上醬香”。對于大多數年輕消費者,或者新飲酒的人來向,53度的醬香型白酒度數過高,而且其明顯的“香、味、格”讓其接受程度遠低于濃香型、清香型,甚至目前市場很火的“綿柔”等產品。
在這一背景下,考慮到“千億茅臺”的遠大目標。距離2020年實現1000億,只有3年的時間,而2017年茅臺集團的發展目標為700億,這也意味著未來三年要跨越3個臺階,茅臺酒有限的產能并不足以獨力支撐這一目標的實現,即使考慮跨業經營的支持,也并不容易,因此茅臺醬香系列酒被茅臺視為“第二增長極”,但醬香型白酒穩定的市場份額顯然不利于其快速擴大市場規模。
實際上,茅臺對于做大醬香型白酒市場一直有很強的期許。這一點對于行業人士來講已經是共識。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就是,2017年1月,茅臺、習酒、國臺、郎酒在赤水河畔的郎酒集團舉行了一場新春懇談,達成企業之間建立固定交流制度的初步想法。在很多人看來,在李保芳的推動下,“這次看似鄰居串門的拜訪,有可能催生中國白酒行業一個品牌聯盟體——醬酒企業抱團合作,一致對‘外’,做大規模。”
與此同時,作為茅臺醬香系列酒對于壯大醬香型白酒市場空間也早有預期。日前,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貴州茅臺醬香酒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明燦在茅臺醬香系列酒營銷顧問團第一次會議上特別強調:“醬香型白酒銷量目前只占全行業的5%,占比仍非常小,如果提高到10%,市場蘊藏巨大機遇。只要堅持精耕細作,未來三五年,茅臺醬香系列酒市場會是一片藍海,對于經銷商來講也是一個巨大商機。”
2017年茅臺醬香系列酒的增長目標是43億,如果按照李明燦的預期,醬香型白酒市場份額提高10%,那么即使按照同比例推算,未來茅臺醬香系列酒實現100億也并不是難題,“第二極”的作用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