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是研究中國企業文化的專家,您認為中國企業文化痛在哪里?
魏杰:目前,我們國家的企業界和學術界對企業文化有著非常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理解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我們對企業文化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沒有從內涵上去深入討論,中國的企業大多是引進國外企業的東西,有些甚至是照搬。
真正做到嚴肅對待企業文化的企業并不多。我認為,關鍵是沒有真正捕捉到“企業之道”、“企業精神”,而且不能真正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向員工澄清,最后統一形成共同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中國企業文化模式普遍存在企業哲學系統的若干元素的缺失,也就是“遠景”和“使命”的缺失。價值體系的混亂將所有的價值觀放在了一起,沒有突出其核心的價值觀使得對企業文化實施的指導性不強。主要的痛處在于這幾個方面:
一是搞形式和表面上的東西,認識問題沒有形成價值理念體系。比如:請一些廣告公司設計一些CI形象,認為這就是企業文化了,這種做法違背了企業文化真正的涵義,增加了企業的開支,結果沒有支撐多久又要改變,這完全是由于對企業文化的不懂所造成的結果。
二是痛在中國企業不講誠信,企業文化和企業制度是相違背的。比如,眼睛總是盯著世界500強企業,什么都要像世界500強的企業一樣,搞盲目崇拜,這就錯了。沒有一個穩健發展的意識,沒有自覺遵守誠信的理念,這樣會把企業帶向深淵。這是與國際理念的差別,對企業來講要強調效率,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各種理念差別也很大,比如:企業欺騙員工,總以企業的意愿來要求員工如何如何做,結果違背了企業制度。
三是痛在中國企業不成熟,制度和戰略不健全。企業文化、產權制度都是思想上的東西,而目前中國企業做不到用理念來思考,處在一個轉型性企業文化的最初階段,企業欺騙社會、欺騙員工的現象嚴重。
四是痛在外部環境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很大。比如:某企業領導的講話見諸報端時,明明不是這么講的,非得報道成這樣,沒有如實報道。再比如:酒廠的企業文化是推崇了酒的文化,諸多酒廠競爭的無序狀態,導致了酒文化的傳播,而不是企業文化,從這一點上看,企業文化遭受到了酒文化的影響。
五是痛在中國企業不接受理念。首先體現在不能夠執行契約理念,在企業中企業文化的精神管理沒有上升到人的價值理念思維,契約理念是企業制度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和存在的基礎,是處理企業的各種關系的準則。在國際上企業文化大致可以從三個部分來認識,經營性企業文化,管理性企業文化,體制性企業文化,都是理念在經營過程中起到了作用。
經營性企業文化要講社會理念和道義理念、誠信理念、責任理念、員工的價值理念等等;管理性企業文化體現管理要責權利對稱;體制性企業文化主要講契約理念。比如,中國非公有制企業文化的產權割據、法制約束、公民社會、民主制度等,我們沒有這些理念,還處于一種混亂狀態,處在體制性企業文化非常初級階段的過程。
目前,中國企業與社會與人的價值理念是不相協調的,我建議媒體應該積極地專門討論和更正這種現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是理念的提升。比如:推行價值理念在企業中的重要作用。在國外企業里,員工不用被監督,員工有很好的理念。而中國不行,員工要有制度來約束,因為我們沒有理念,制度約束了價值理念的推行,制度的外在理念才是真正的內涵。
記者:企業和員工怎樣才能接受企業理念呢?
魏杰:企業文化的滯后與企業理念有關,制度的現代化與企業員工價值理念有關,應該注重精神的提升,制度的提升與理念的跟不上有關,還與社會的變遷有關系。
企業要有自我優勢的發揮,就是企業要發揮自己的強項,社會和媒體要去宣傳說服企業,去樹立這種理念。不懂企業制度和理念的應用不行,企業要有戰略的思考,如果脫離戰略和制度談企業文化就毫無意義。
中國企業現在是拿來別人的自己用,而沒有上升到理念。加強精神管理,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企業文化是管理企業的所有東西,另一個是企業哲學,即管理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實踐的需要,也要從兩個核心來實踐,一個是戰略和制度的理念的實踐,一個是如何讓員工樹立這種理念。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企業文化,論證的差異比較大,最基本的論證是如何讓企業接受契約理念,要讓企業知道不這樣做的后果。
記者:中國企業為什么沒有企業理念,是接受不了嗎?
魏杰:關鍵是不懂這種理念會給企業帶來什么,企業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用來包裝企業的方法,許多企業一聽說,改變文化要花5-10年時間,就喪失了信心。往往就是認為用非常好的形容詞、流行的名言警句把企業包裝起來。比如:“顧客就是上帝”、“時間就是金錢”等流行語被視為是企業文化。中國企業文化要隨著企業理念的提升而發展,我看還需要20多年才能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