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鼓樓工商分局在轄區11家名煙名酒店查獲60箱假冒白酒,涉及郎酒、瀘州老窖等多個品牌,案值數萬元。其他工商分局也有不小的斬獲。記者了解到,隨著政府及各部門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其他假冒偽劣食品在市場上很難露頭,但是,對于假冒白酒,為何卻屢禁不絕?
工商人員告訴記者,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受高額利潤的驅使。現在的假酒一般都是造假分子用低檔酒灌裝的,加上場地、設備、包裝等費用,一瓶白酒不過十幾元,而同樣的真酒市場價往往在上百元乃至數百元,利潤高達數倍于成本,因此,一些不法分子樂此不疲制售假酒,市場上流行什么就制售什么。其次是受打假能力限制。
為了不被假冒,現在很多酒廠都采取了防偽技術,但是,一些造假分子的造假技術也十分逼真,不是專業人員很難辨別,非專業的行政執法人員辨別難度很大,所以工商部門查獲假酒的案件大多是在廠家打假人員的配合下取得的,如果沒有專業人員配合,售假行為就很難發現。最后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存在誤區。人們買服裝往往選擇到專賣店或百貨超市中購買,而購買白酒尤其是名酒時,卻喜歡到街頭名煙名酒店購買。事實上,工商部門在流通環節查獲的假酒幾乎都是在名煙名酒店查獲的。
因此,為了徹底改變假酒屢禁不絕的情況,職能部門應深入開展酒類市場監管,加強與白酒生產廠家合作。另外,消費者要改變消費習慣,應注重貨真價實并到有信譽的商家購買,不要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