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媒體的跟蹤報道,網友們的“毒豇問責”,大眾的關注度給了剛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員會提供了一次展現其管制策略和行政效率的機會,為其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食品國家安全標準和檢驗體系,建立完整的監管體系,對違規者的嚴懲制度以及召回體系也提供了契機。相比很多人關心的“體制問責”,本人更關心的是農畜業發展里的“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現象。
食品污染問題不是中國才有,也不是這兩年才發生。1988年發生的沙門氏菌風波,1996年的瘋牛病,也只是西方農畜業“科技化”和食品工業化后,不斷出現的食品污染問題在英國的一個縮影。2001年的一份英國政府報告確認,人類免疫力下降問題50%是食用抗生素殘留的肉類直接導致的,因為集中飼養的牲畜飼料中添加了抗生素。而即便是知道,英國政府只發布了一項行為規范,要求在飼養中負責任地使用藥物,因為禁止在牲畜飼料中加抗生素,將終結集約化飼養,導致肉價將上漲三倍。
農業“綠色革命”和畜牧集約化讓地球人口一次次突破馬爾薩斯能想象的極限,過去50年全球糧食產量翻了三番,也讓中國以不足10%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但我們在贊美科技的力量時,別忘了濫用的科技也能成為“雙刃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蔣高明指出,占中國人口30%以上的城市人口可能因吃不上安全食物而付出健康代價。因為現代農業模式幾乎全部是“速成”的,大化肥、大農藥、除草劑、添加劑、激素、反季節設施、轉基因帶來的是食物數量的快速增長,但其質量卻在不斷下降。種種研究表明,人類的免疫能力和生殖能力在不斷下降。剛出爐的首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發現,農業污染源是水環境的一個主要破壞者,其化學需氧量(COD)的排放量明顯多于工業源,同時也是總氮和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大量化肥和農藥被不合理使用和濫用,中國的耕地只占世界的9%,卻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氮肥產量,而30年來化肥過度的使用,造成土壤酸化,威脅糧食產量。
有資料顯示,生產氮肥每年消耗我國近1億噸標準煤和1/3的天然氣,另一方面,中國的畜牧業每年產生27億噸糞便卻成了農村主要污染源。這讓人不由得反思現行的農畜業發展模式“健康”、“可持續”與否?
告別農藥、化肥和“催肥劑”,把產業鏈循環起來,大力推動有機農畜業,似乎可以“一箭三雕”——減污,節能減排,生產真正“無公害”、“放心”食品。農畜業發展在追求“規?;?、“轉基因”、“畝產紀錄”,“速肥紀錄”時,是否應當反思,返回循環經濟的基本——生態循環,走“和諧農業”之路。
?。ㄗ髡呦涤鴦虼髮W工程系可持續發展工程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