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有媒體這樣批評貴州習酒:明明在貴州這個盛產醬香型白酒的“酒窩子”里,卻打出了“爭做貴州濃香第一品牌”的廣告語;雖然被茅臺集團收購了,卻沒有成就“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效果;習酒咋就混了個“舅舅不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親,姥姥不愛”的結果?
由此,筆者認為:酒類企業要強化原產地意識,這才是增強品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誠然,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尋求最大化的市場份額和最大化的利潤空間,是每個酒企共同的追求目標,這也無可厚非。然而,不少酒類企業卻因產能不足而不惜“重金”千里迢迢到外地購買原酒,用自己的酒瓶裝別人的酒賣,完全失去了原產地的味道,消費者也不買賬。
像貴州的醬香、四川的濃香、山東的芝麻香等,白酒有著很強的區域概念,這包括當地的環境、氣候、微生物群等。可以說,離開茅臺鎮就不可能釀出像茅臺一樣的醬香白酒,同樣如此,離開了宜賓也產不出五糧液一樣的濃香白酒。因此,身處貴州“醬香窩子”里的習酒,卻在自己廣告語里打出了“做貴州濃香第一品牌”的宣傳語,真是讓人費解。
客觀地說,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以五糧液為代表的五糧濃香,以瀘州老窖為代表的單糧濃香,以西鳳酒為代表的鳳香型,以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以景芝酒為代表的芝麻香型……林林總總的各類香型白酒,為弘揚中國白酒文化增添了一朵朵爭奇斗艷的奇葩,這是博大精深的中國酒文化的結晶,為酒類品牌注入了不可復制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源于從原料到釀造、從工藝到產品都堅守了“原產地”標準。
強化原產地意識方能有效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是,很多酒企并沒有明確的規劃,究竟該如何發揮“原產地”的資源優勢,以其獨特優勢來占領最大份額的市場蛋糕。
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為什么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堅守“原產地”標準,從釀酒葡萄種植到釀酒全過程,都有嚴格的明文規定。中國酒企需要多在“原產地”這個優勢上做文章,使之成為支撐品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以此作為搶占市場最大份額的“殺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