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兩個月,多重利空重擊酒業。“禁酒令”出臺、年份酒信任危機爆發、飛天茅臺價格神話墜落······名酒堅不可摧的價格根基在市場上前所未有地松動,價格連續下探。
經銷商庫房中堆積如山的庫存,“夠喝兩年”的憂嘆,成為供需失衡的真實寫照。然而,形勢不容樂觀的根源在于消費結構的深刻重塑,特別是年輕群體的理性轉向和多元化需求,正消解傳統白酒的“面子消費”基礎,疊加行業周期性下行壓力與政策收緊,這幾股力量匯成的巨浪,推動著酒業版圖迎來生死洗牌。誰將崛起,誰將退場,成為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首先,洗牌的鋒芒并非指向單一品牌的興衰,而是整個產業價值坐標系的徹底轉向——從浮華的價格幻象,沉入真實需求的土壤。
中國酒業協會聯合畢馬威發布的《2025中國白酒酒業市場中期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1-6月,白酒市場經銷商、零售商反饋市場動銷最好的前三價格帶分別為100元-300元、300元-500元、100元及以下;倒掛程度前三價格帶分別為800元-1500元、500元-800元、300元-500元。中低端暢銷價位帶由300元-500元進一步向100元-300元下沉,500元-800元價位帶產品生存則最為困難。數字背后,高端白酒價格泡沫破裂已成定局。
其次,渠道權力的瓦解與重構,成為這場洗牌最隱蔽也最致命的切口。過去,名酒依靠壓貨、控價維系增長的傳統經銷商金字塔已然失效,當“永遠上漲”的神話破滅,堆積如山的庫存瞬間從資產變為負擔,經銷商為回籠資金,被迫低價出貨。名酒構筑的價格體系,在流動性危機面前脆弱不堪。
再次,艾瑞咨詢發布的《2025年輕消費者酒水偏好報告》顯示,25歲-35歲人群白酒消費頻次同比銳減22%,低度酒成為其核心選擇。同時,酒飲社交場景顯著輕量化:傳統強勸酒文化式微,露營、居家獨酌等“微醺”場景興起。消費行為更趨理性,婚宴、聚會場合,白酒用量從每桌一箱驟降至兩瓶,且常未開封即回收;消費者動機從“彰顯身份”轉向“品質認同”,更注重性價比與文化內涵的契合。可以說,當“面子”退潮,“里子”的價值被重新丈量——風味創新、情感連接、場景契合度成為新的標尺。
“洗牌的核心,不在于哪個品牌跌落王座,而在于整個行業能否擺脫對畸形價格的依賴,將酒——這古老的飲品——真正地、謙卑地還給消費者本身的需求、真實的情感與純粹的感官體驗。”有分析指出,名酒價格體系的松動絕非行業的末路,而是價值回歸的序曲,或將催生一種“分層共生”的新生態。
的確,高端名酒必不會消亡,但其存在邏輯必須重構——它不再是為權力背書的神秘液體,而需成為承載極致工藝與時光美學的藝術品,服務于真正懂得品鑒的少數消費者,而更廣闊的天地,屬于那些能扎根具體生活場景、提供真實情緒價值的品牌。它們或許不再追求“一瓶難求”的虛火,而是能在咖啡館的角落、露營的帳篷邊、深夜的書桌前,找到與消費者呼吸相通的錨點。
當行業不再執著于復刻“茅臺神話”,酒業才會在存量競爭的縫隙中構建起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