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白酒市場近年刮起了一股“年份風”,“5年”、“10年”、“20年”、“30年”,個別酒廠還推出“百年”,“年份”繁多價格也相差甚遠,從幾十元、上百元、上千元甚至到幾十萬元。不過,哪些才是真正的年份酒?如何鑒別它的“年齡”真偽,價格體系是如何產生的?消費者急切呼喚,誰能借一雙慧眼,把年份白酒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現象1:年份白酒“年齡”越大價格越貴
癥結:“年齡”真偽靠什么來識別?
“酒是陳的香,年份越長的酒質量越好,價格越貴。”南岸區一酒品促銷員指著華北某地產的白酒說,10年陳釀每瓶售價200多元,20年陳釀每瓶售價500多元、30年陳釀900多元……
在江北一家酒品專賣店店筆者看到,最便宜的年份酒售價僅為100余元,最貴的年份酒售價卻高達10000余元。
筆者詢問了多位購買白酒的消費者,他們大都認為標注了“年份”酒都是好酒,認為數字越大越好,但對什么酒才能叫“年份酒”不太了解,哪些酒品質更好更是一無所知,只能盲目按包裝上的“年份”大小來選擇。
“沒有標準,年份不好識別。”市酒協一工作人員介紹,在國內,年份白酒實際指窖藏的時間,一般來說,年份時間越長價格越高。目前尚沒有關于年份酒的國家標準出臺,要規范行業,相關標準必須盡管出臺。
“個別小酒廠受利益驅使,從外地購買陳酒后勾兌"年份酒",有的酒廠年份酒的生產日期竟然在建廠時間前。”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年份酒時,應選擇擁有較長歷史的有實力的大品牌酒企生產的年份酒,以免上當吃虧。
現象2:相同“年齡”不同品牌價差很大
癥結:“價格”偏差靠什么來制定?許多白酒品牌年份不同,價格一樣;有些白酒品牌的年份一樣,價格卻差得又太遠!記者在隨機采訪時發現這一奇特的現象。
在九龍坡區某超市,各種品牌、各種價位的年份酒擺滿了貨架:6年陳釀、瀘州老窖年份特曲(9年)、紅花郎15年、盛世唐朝20年……重慶某品牌的一款20年陳釀“898元”,而“20年”左右的其他品牌,有些才500多元,有些又是上千元,價格偏差太大!
同樣的價格,為什么各個廠商的白酒“年份”大不一樣?價格偏差靠什么來制定和衡量?因此筆者咨詢了瀘州老窖相關人員,瀘州老窖年份特曲相關負責人表示,瀘州老窖年份特曲(9年)定價898元,這一定價是有明確出處的:瀘州老窖年份特曲采用有機原糧釀造(瀘州老窖培育的20萬畝原糧獲得有機原糧認證)、采用100年以上的國寶級窖池生產、采用傳承23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釀造技藝、全部基酒洞藏9年以上時間、調味酒年齡25年以上、出自中國釀酒大師之手,每一滴都在9年以上,保證了價有所值,是市場上性價比極高的年份酒。
在本報連續報道年份酒后,瀘州老窖公司是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唯一公布產品數字規律的企業,公布內容包括釀酒窖池數字、基酒洞藏年份、調味酒年份、釀造技藝年份等等,每個產品從命名、產品介紹、推廣等均有完善體系。比如,100年以上的窖池只釀造中國品位、國窖1573、年份特曲三個主力產品;中國品位基酒洞藏10年、國窖1573基酒洞藏5年、年份特曲9年基酒洞藏9年……
關于定價體系,除瀘州老窖等幾個知名廠商外,其他的許多廠家和企業,都說得很含糊。業內某知名人士搖頭感嘆,“年份白酒,酒齡和價格廠家說了算,目前只能靠廠家的良心來衡量和制定。”大多數消費者呼應,“支持公平競爭,希望年份白酒價格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