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股的輝煌,始于2003年10月,茅臺股份的股價跌到20元附近后開始上漲。當時,茅臺的總股本只有3億股,總市值只有60億元。而今天,茅臺的股價近240元,股本10.38億股,總市值已經高達2500億元——10年時間,茅臺的市值擴張了40倍。伴隨市值擴張的,是茅臺價格神話:2001年,茅臺酒出廠價只有155元(彼時批零差價并不太大),而今天,茅臺酒的市場價一度接近2000元,雖然最近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1500元以上,相當于11年時間價格上漲了10倍。可以說,過去10年,是白酒的黃金時期。
為什么白酒會如此瘋狂?因為中國的投資規模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2001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只有3.7萬億元,2011年,這個數字上升到31.1萬億元,10年時間增長7.4倍,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3.7%。而同期,中國的GDP從約10萬億元增長到47萬億元(上述數字均以當年數字為準),增幅3.7倍,年均增速則只有16.7%。顯然,從總量來看,投資增速恰好相當于GDP增速的兩倍(7.4倍和3.7倍)。投資的增長遠遠快于經濟總量的增長。
按說,白酒屬于消費品,按照經濟學基本原理,消費永遠只會與收入掛鉤。如果收入增長快,白酒的消費自然會增長比較快。但這1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情況如何呢?2001年和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6860元和21810元,10年增幅只有2.17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2366元和6977元,10年增幅只有1.95倍。一方面,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只有2倍,另一方面,是國家經濟總量增長3.7倍,而投資增速高達7.4倍。伴隨的是茅臺酒近10倍的價格飆升,那么,白酒輝煌的原因不就一清二楚了嗎?它就是投資猛增的產物,與居民收入的增長沒什么關系。
另一個事實也可以說明問題:2001-2002年,茅臺的白酒銷售凈利率只有20%,而2011年,茅臺銷售184億元,凈利潤87.6億元,銷售凈利潤率高達47%。其中,高檔茅臺酒的銷售毛利率高達93.68%,這意味著成本1元的酒賣到了16元。老百姓過日子都講究“寧買好的不買貴的”,誰會吃飽了飯去買價格虛高的商品呢?明明知道你的成本1元,偏偏白送15元利潤給你?不會的,居家過日子,選便宜的。比如說,青島啤酒,1998年每公升啤酒的銷售均價3.09元。2010年,也就是12年之后,它的每升啤酒銷售均價還是3.09元!這就是老百姓消費的酒!12年間,青啤的銷售凈利潤率從5.75%提高到了7.75%,靠技術和營銷的雙重力量,勉強提高了2個百分點的利潤率。這與茅臺顯然有天壤之別。
茅臺和青啤的路徑差異,也恰恰反映了官與民兩種路線的發展方式:2000年,茅臺和青啤的市值都是100億元。12年后的今天,青啤市值500億,一個茅臺等于5個青啤。從產量看,青啤正向千萬噸大廠目標邁進,而茅臺迄今每年銷售量也不足4萬噸——一個是為大眾服務的低端品牌,一個是為權貴品鑒的高端品牌,恰恰反映了居民收入和投資增長兩種路徑的演變趨勢。
結論似乎就變得簡單了:哪里的投資規模大,哪里的白酒消耗就一定多。哪里的投資增長快,哪里的白酒消費就一定快。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被與投資相關的官員和企業老總喝到了肚子里,被消費者買回去,作為禮品送給了官員和企業老總。所以,只要投資還在增長,白酒就可以看好。
但中國的投資增速顯然已經達到了極限。一方面,過去10年增長7倍多的狀況絕對不可能再持續,因為假如增速維持的話,2021年投資規模就將達到260萬億元,這是無法想象的數字。就總量而言,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37%上升到如今的66%,隨著經濟增長的逐漸放緩,投資占比也會逐漸回落到正常合理的水平。這意味著投資的增速將大幅度回落。如果投資增速回落到15%以下,白酒的銷量將肯定無法增長了。
今年2-4月,中國的投資增速分別是21.5%、20.9%和20.2%,投資增速不只是低于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甚至于環比也在逐漸下滑了。即便未來能出臺新的經濟刺激政策,白酒也很難再現今日的輝煌。何以故?因為從數學模型看,中國2008年之后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將很多投資項目提前實施完畢了。比如,按照原來的規劃,全國鐵路網將在2017年前后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網將在2020年基本建成。但如今,鐵路和公路作為規模最大的投資項目,開始進入收尾階段,最遲在2015年將完成大部分投資。
投資不景,白酒不興。這是基本結論。但問題還不止如此,從中國人口結構看,所謂白酒的剛性需求,也基本見頂。白酒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年齡20歲到60歲的男性。2003年后,中國進入了最后一個勞動力激增周期:那些1963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在1985年前后進入婚育高峰,他們的子女在2007-2015年進入婚育階段,其頂峰出現在2012年。此時,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孩子同時開始喝白酒,而60歲以上的退休人口增加尚不明顯,所以,白酒消費出現了一次小高峰:2004年,全國白酒產量只有311萬噸,隨后開始激增,2011年達到1026萬噸。照此計算,每個中國人可以享受白酒15斤!
這個標準已經算相當高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15歲以上歐洲成年人全年攝取的酒精凈量是9.24升。韓國據說是亞洲首位,但人均酒精攝取量也不過14.8升。中國15歲以上成人約10億人,目前人均可享受65度白酒11升(折合7.1升酒精),再加上人均啤酒50升(折合2.5升酒精)、洋酒1升(折合0.3升酒精)及葡萄酒1升(折合酒精0.1升)。算起來,中國成人年消耗酒精已經達到10升了,比歐洲的標準要高,比韓國略差。不過,如果考慮中國畸形的人口結構(1968年和1987年人口出生均超過2500萬人,但2000年后人口出生始終低于1700萬人,新結婚人口將在2012年達到頂峰,退休人口從2012年開始大幅度增長,年死亡人口逐漸逼近1000萬,等等),白酒消費將后繼乏人。
從白酒自身的情況看,問題也很多。很多專家指出,中國絕大多數白酒早已不是純粹的糧食釀造酒,而是勾兌的酒。揚韜最近特意購買了一批價格百元以下的純糧食酒,品嘗起來與近千元的所謂高檔品牌酒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事實上,除了職業品酒師外,絕大多數酒客是不容易分辨出千元白酒和百元白酒的差異的。也正因為如此,隨著茅臺價格逼近2000元,很多普通消費者開始選擇價格100元上下的低端酒。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一些低端白酒的銷量突然出現倍增,股市也因此歡欣鼓舞。這正說明高檔酒的基石不牢,而投資者顯然覺得100多元的酒也不錯。這種現象,恰恰是白酒業沒落前的標志——當越來越多的酒客品嘗百元酒感覺不錯的時候,千元酒何以立足!
一旦白酒價格漲不動了,一旦白酒銷量下滑了,白酒股的價格會跌到多少呢?簡單的一個類比是醫藥股。2010年12月,上海醫藥的股價26元,當時大家還都覺得估值很低,動態市盈率不過20多倍。一年半過去了,股價竟然跌到10元,跌幅近60%!而它的基本面并沒有太大變化,市場給它的估值卻是動態市盈率10倍!為什么估值標準下來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了中國抗生素等藥物濫用的情況,認為醫藥股缺乏成長性,所以將估值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