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登燡是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有著中國釀酒大師、教授級注冊咨詢師、全國白酒專業委員會專家等職銜,在白酒界享有很高的聲望,行業內熟悉他的人都尊稱他為“賴二爺”。然而,他的從業歷程,卻知者甚少。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賴登燡的釀酒生涯,聆聽他對人生、對酒業的感悟。
夏日的成都,浣花溪公園荷花香滿湖,《華夏酒報》記者與水井坊傳統釀造技藝第七代傳承人賴登燡相約至臨湖的一處閣樓。此時,天空下著絲絲細雨,拍打在荷葉上發出的滴滴之音格外悅耳,纏綿的微風從身邊拂過,神清氣爽之感通貫全身。
感受此景,猶如親臨北宋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梅雨細,曉風微,倚樓人聽欲沾衣”的景況,真是一種高雅的享受。“白酒,亦屬高雅享受的一種。她應是一種品行,因為她沉淀著中華文明的傳統精神,融合了中華民族的包容與內斂。這是千年中國傳統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種體現。我與酒結緣,感到非常幸福,品讀酒中真諦,是享受人生的另一種境界。”賴登燡娓娓道出他對白酒的情感。
憶往昔,崢嶸歲月
1968年中專畢業后,賴登燡被分配到四川成都酒廠工作,當時在酒廠屬于文化程度最高的“學生烤酒工”了。進入酒廠后,他被水井街老燒坊“福升全”、“全興成”的釀酒大師、水井坊酒傳統釀造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崔體泉師傅收做徒弟。
“記得那是夏天的一個早晨,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位于牛王廟水井街的四川成都酒廠報到,當時正值青春年少,對白酒的認識也是懵懵懂懂。剛進廠的那天,廠里還給我和薛常友兩個新進廠的年輕人戴紅花,開大會表示歡迎。”賴登燡回憶道。
“那時廠里的生產壞境很簡陋,車間多數是土坯房,更沒有行車這樣的起重設備,所有工作都要靠人力完成。人工上蒸,人工燒灶,人工用甲板車拖糧,用雞公車端糟子,燒出的酒要靠人一桶桶抬到酒庫,燒酒用的煤炭還要去煤廠拉。肩挑背磨等繁重的體力勞動,一般人是受不了的,那時候我一個早晨可以吃三四兩稀飯,四五個饅頭。一天工作下來累得腰酸背痛不說,周身的酒糟味還久久不散,即使每天下班洗澡換衣服都還是有股濃濃的酒糟味,實在是難以近人。天氣熱時,我們都是夜間烤酒,夜間溫度低,入窖條件好,所以我每天晚上9點鐘就休息,為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鐘起床工作恢復體力。那時只想著一門心思學技藝,個人的很多細節也就不太注重了。”講述當時的點滴情景,賴登燡時而釋然一笑,時而感慨惆悵。
讓賴登燡記憶最深刻的是崔體泉師傅收他為徒時說的一番話:“學烤酒要專心、耐心,你要把看似簡單的事情重復多做,烤酒涉及多個環節,過程繁瑣,不似表面看起來那樣容易,不能因為一點小事不順利就氣餒。若想在此有番作為,須得下苦功夫,要掌握水、火、曲,不斷提高熟練程度,更要讓其融會貫通。”
這番話對賴登燡的釀酒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自身的刻苦鉆研,從攤涼到燒灶,從窖池到窖泥,他逐步掌握了配料、蒸餾、量質摘酒、窖池管理、窖泥培養等工序的工藝秘訣,對如何釀出好酒、多釀酒產生的極大興趣,也激發了他更多的求知欲。
“那些年,我一邊虛心向崔師傅請教,向酒界前輩學習,認真感悟領會代代相傳的釀酒技藝中的精髓,一邊從微薄的薪水中擠出錢來購買有關釀酒方面的書籍,認真學習,刻苦鉆研釀酒工藝中的奧秘。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我不僅找到了許多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方式方法,同時還開闊了自己的眼界,開啟了自己的創新思維。”
賴登燡的知識財富都是在邊學習邊總結的生產一線上積累起來的。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知識面廣了,經驗逐漸豐富了,在上世紀80年代他獨創了頗具特色的人工老窖技術,90年代組織開展了“酯化酶——粗酶制劑工業化生產與應用的研究”、“PGZ——配套技術在全興大曲白酒生產中的研究與運用”、“縮短濃香型酒發酵周期、提高質量的研究”、“水井坊釀酒微生物和窖泥的綜合研究”等科研成果,為白酒由一個極其落后的傳統產業邁向現代化發展的成功變革和崛起注入了科技動力。
賴登燡從剛到酒廠時的釀酒工人逐步成長為車間主任、副廠長、廠長,他從生產技術管理到科技研發,再到著名白酒專家的成長過程告訴我們“所有成功的因素其實都一樣,那就是刻苦、努力、鉆研。”
看今朝,后學輩出
與賴登燡交談,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他高超的技術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有他對于釀酒技術、白酒事業的熱情與真誠。
“白酒釀造是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我喜歡和我的學生共同交流、探討,因為年輕人的思維活躍,思想前衛。我更希望被他們的問題難住,這樣也會提升我自己。回答學生的問題我會毫無保留、知無不言,盡力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知識傳授給他們,希望在他們這一代能把中國白酒的釀造技藝傳承發揚。”賴登燡說。
“因材施教是科學的教學方式,我喜歡和我的學生結成朋友,也經常告誡他們,白酒釀造的研究不能脫離生產一線,必須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完善理論。”
在賴登燡看來,再高的理論水平,也必須在窖池邊加以檢驗;再先進的技術成果,也必須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只有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相印證,白酒釀造的技術水平才能不斷提升。
現在,作為中國白酒界的一名學術帶頭人,賴登燡每年都會組織和參與全國和省、市白酒行業技術交流會、研討會、品評會、論證會、鑒定會等,為推動白酒技術進步和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為白酒行業的知名教師,他先后在全國和省、市的白酒行業協會舉辦的白酒技術、嘗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評、勾兌及職業技能培訓班授課。
有理論、有實踐,從實際出發、深入淺出,是賴登燡講課的主要特點。多年來,他為白酒行業培養白酒專業技術人員2萬余人,其中成為國家級白酒評委的有60余人,成為省級白酒評委的有200余人,成為省白酒專家的有8人,10余人成為所在企業主管技術質量廠長,數千人考上了釀酒高級技師、高級品酒師等職稱,更多的成為了白酒專業技術骨干。
思未來,文化傳承
當談及目前中國白酒文化的缺失時,賴登燡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中華文化復興的號角,白酒文化的復興是我們的使命。白酒文化不應該是唯美的空談,而應該是融入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國學哲理、地域民俗、情感愿望的綜合文化形態。”
賴登燡把世界各種烈酒的生產工藝進行對比,闡述了中國白酒的優勢,同時提出了如何去傳承、創新和詮釋的現實問題。“我常常在想,如何將白酒生產工藝中的文化價值提煉出來,并表現為品牌的獨特魅力,作用于市場。”
“有人說,白酒的生產工藝大同小異,缺乏核心技術。這句話的前半句我認為表述是客觀的,盡管白酒產品存在著香型、風味上的差異,且會受到產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但主體生產工藝和原理是類似的,不過后半句的觀點卻值得商榷。白酒工藝的確大同小異,但在‘小異’中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釀造、環境等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微差異,必然是經過歷史的長期積淀,由幾代人去嘗試、比較、選擇而最終保留下來的,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由此形成了白酒風味的千差萬別,帶給消費者豐富的感官體驗,或綿甜、或濃郁、或幽雅、或醇厚、或爽凈、或甘冽、或柔和,由此引申出異彩紛呈的文化表現。”賴登燡說。
中國白酒的神奇魅力正在于此。賴登燡表示,這應成為支撐白酒文化復興的有力基石。白酒企業要把白酒的傳統工藝與市場聯系起來,從中發現更符合現代人心理需求的文化價值。希望白酒企業在塑造品牌時,能夠更多地從中國白酒傳統工藝和技術的傳承中挖掘品牌內涵,充分利用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讓消費者通過對白酒釀造過程的深入了解,真正意識到我們的每一滴酒都是經過幾代人的心血精雕細琢、優中選優而得來的。
不知不覺中,賴登燡從事釀酒及研究工作已過了44個年頭。在這40多年的歲月里,他從工人到副總、由學徒到專家的轉變,離不開前輩、同仁們的幫助;離不開長期在釀酒實踐中的艱苦磨練;離不開他對科研技術的執著追求。
“回顧自己所走過的歷程,最大的感受是學習無止境、實踐出真知,并且要在傳統技藝的傳承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揚棄。中國白酒的歷史源遠流長,作為白酒界的一員,我有義務將白酒研究這個班接下來,傳下去。”賴登燡堅定地說。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