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外各路資本紛紛瞄準白酒業,大肆擴張、穿插滲透,并購重組高潮迭起,一時間,白酒行業狼煙四起。
白酒并購風越刮越烈
在中糧、聯想等行業大鱷及眾多資本的強勁驅動下,國內區域性白酒品牌被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并購風。
聯想酒業繼喝下湖南武陵酒業、河北乾隆醉酒業后,于9月出資4億元整合孔府家,IT起家的聯想控股在白酒業全速開疆拓土。日前,再傳聯想酒業正與福建一知名白酒品牌進行密談,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將新品牌收入囊中,締造其“全產業鏈帝國”。聯想酒業一年多來“梅開三度”,引發業界對當前各路資本“搶喝”名酒的關注。
聯想酒業“迷醉”白酒,而“豆奶大王”維維股份對白酒也是“癡情不已”:從全資子公司茗酒坊的運營,到3月吃下貴州醇,9月底斥資3億元開發綏化枝江酒業年產2萬千升白酒生產基地項目,雄心勃勃欲打造一個“新白酒王國”。
而今對白酒“迷醉”絕不僅是資本大鱷的事了,連民營小老板也對白酒“喝上癮”。近期媒體不時傳來手握重金的山西、貴州等地煤炭老板在煤炭重組中抽身而出、把重金紛紛投向了白酒業的消息。
這一系列資本動作,無不表明,白酒業已經成為當前戰略資本搶灘的重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過二成的白酒品牌引入外來資本,白酒將繼啤酒業之后成為業內外資本首選的戰略投資行業,未來白酒并購將愈演愈烈。
縱觀2008年到2012年的白酒并購史,業外資本將日益影響白酒業走向,白酒企業數量減少,行業洗牌整合加劇。
細覽這5年中國白酒并購、引入外來資本的歷程,其凸顯了四大特點:一是年均并購數量越來越多,從年均1、2家發展到如今5、6家,單是2011年聯想酒業就并購、控股3家白酒廠;二是年均并購金額越來越大,從幾千萬元到現在數億;三是并購資本、外來資本的身份越來越“雜”,不管主業跟酒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類有沒有關系,都跑來“釀酒”了;四是國際資本越來越“垂涎”中國白酒這一塊肥肉,比如英國帝亞吉歐控股水井坊,法國軒尼詩控股劍南春旗下品牌文君酒,美國高盛集團收購安徽口子集團25%股權等。
隨著品牌企業并購成本升高,各路資本已開始轉向酒業上游,白酒并購出現多元化的新趨勢。繼今年初中糧集團以現金出資形式控股瀘州老窖石梁釀酒基地項目后,4月,聯想旗下控股企業投資也以1.4億元獲得瀘州原酒生產企業蜀光酒業51%的股份;7月,凱樂科技與瀘州名豪酒業簽訂股權收購意向協議,收購有2萬千升原酒產能的瀘州名豪酒業51%的股權。
白酒業成為各路資本寵兒
財經分析人士認為,白酒行業再次涌動資本大潮,主要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國際上,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全球經濟疲軟;在國內,國家實行宏觀調控,實體經濟發展放緩,很多資本正從房地產、制造業、股市等領域抽身退出,尋找新商機。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國內宏觀經濟景氣指數中的先行指數、滯后指數,均從去年7月以來持續走低,市場人士對宏觀經濟下行的憂慮增加。然而與未來經濟下行憂慮的增加、未來消費支出意愿的下降相比,中高檔白酒價格卻持續高漲,白酒顯得另類而“醉人”。
中金公司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白酒行業13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整個行業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四成,凈利潤增長五成,只有3家公司中期營業收入增幅低于30%。兩大龍頭企業茅臺、五糧液利稅再創歷史新高。
可以說,貴州茅臺、五糧液等中國白酒業不老的“神話”和高額回報,讓眾多業內外資本將目光都聚焦在了中高端白酒市場。隨著近幾年價格的連續飆漲,白酒的毛利率已在各大制造行業中遙遙領先。對比不同行業企業2012年上半年中報發現,白酒行業的毛利率高達70%~80%,中高檔酒毛利率更是高達87.31%,而住宅地產毛利率約為25%~35%,商業地產為55%~60%。今年上半年,地產龍頭萬科實現凈利潤37.25億元,同比增加25.93%,而同為行業龍頭的貴州茅臺上半年凈利潤幾乎是其兩倍,高達69.96億元,同比增幅為42.56%。
憑借多年來的驚人利潤,白酒業成為各路資本投資的寵兒是自然之事。或許正因看中白酒業巨大“錢”景,越來越多業外資本相繼涌入白酒行業。
而原來尋求多元化的老牌白酒企業也紛紛回收資本加碼主業。去年12月份,瀘州老窖公告重大資產重組草案,擬以10.85億元向控股股東瀘州老窖集團轉讓其所持華西證券12%的股權,旨在獲得資金專注于白酒主營業務;金種子、酒鬼酒、水井坊等近兩年也分別陸續從房地產抽身,回歸酒業。而茅臺集團更是提出,在未來20年,將努力整合優質資源,收購、兼并5至10個名優白酒品牌,組建“大茅臺集團”。
“從已披露的案例看,二三線白酒是外來資本并購的首選。”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這是因為目前二三線白酒的市場話語權較弱,但它們的成長性卻不差,多是地方強勢品牌。
除“茅五”一線超高端白酒品牌以及瀘州老窖、洋河、郎酒等次高端品牌能行銷全國外,白酒業基本處于諸侯混戰、各自為政的狀態,多數二線白酒品牌尚處于區域或跨區域的初級階段,銷售半徑大概方圓500公里左右,要“越江過河”很難。
而在各路資本強勢介入的條件下,白酒行業的集中度可能會越來越高,并發展出一批像國外帝亞吉歐、保樂力加那樣,通過資本運作,旗下擁有諸多品牌的大型酒業集團。
不庸諱言的是,國內白酒消費市場潛力仍很大,增長一直較快,但與此相對應的是白酒行業集中度不高,規模總體較小,基本每個地區、甚至每個縣都有酒廠和品牌。當前全國約有2萬家大大小小的白酒廠,但大多是營收低于5000萬的中小規模的酒廠。
預計10年后,白酒行業整合將加劇,市場集中度必將不斷提高,全國的白酒企業數量會降至6000家~7000家。
泡沫已現,
業外釀酒勝算幾何?
超速發展總是擺脫不了泡沫最終破滅的風險。“白酒行業已經出現泡沫。”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近期在中國白酒高端論壇上曾如此表示。
時下白酒業就像一列超高速行駛的動車,每年帶給了廠商滾滾的財源,帶給各地財政飽飽的利稅,如此持續反復,不斷刺激著資本更大的擴張欲望。從上市公司2012年上半年凈利潤數據來看,茅臺實現凈利潤69.95億元,五糧液50.46億元,洋河股份31.73億元,瀘州老窖20.08億元……而白酒對地方財政的貢獻也非常明顯,有的地方財政就是“白酒財政”。以四川為例,2011年四川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000億元,達到2044.38億元,而僅僅是規模以上的川酒,2011年的主營收入就已有1400億元,已相當于四川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70%。
白酒行業的魅力令全國各地瘋狂擴張白酒產能,這給白酒產業發展帶來泡沫化的莫大風險。而重復建設的老毛病不根治,白酒業的繁榮很有可能出現“各領風騷三五年”的情況。
業內專家認為,從產量上看可更直觀地看出白酒新拐點到來的各種跡象。歷史上,我國白酒在1996年創下了白酒產量的最高紀錄801萬千升,之后的十多年,這個數字從未被超越。2009年,我國白酒產量706.93萬千升,同比增長23.82%;2011年,行業同比增長28.3%,白酒產量重新突破800萬千升大關,并達到1000萬千升歷史新高峰。而從白酒行業多年的發展規律看,產量頂峰,很可能意味著一個新的行業發展拐點。此后,白酒產業將進入一個新的調整期,出現平穩甚至下滑的發展趨勢。
而在需求不斷增長的推動下,各地區、各企業紛紛加速新建產能,但是受白酒傳統生產工藝的影響,新建產能短期很難達到優質白酒的要求,而這決定短期供給的基酒儲量明顯不足。以醬香型白酒為例,從窖池建好到包裝上市,至少需要5年時間。
于是,基酒外購、年份酒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甚至酒精勾兌等問題就容易出現,很可能引發白酒行業出現類似“達芬奇”家具這樣的事件,從而出現信用危機。上世紀90年代名噪一時的秦池酒廠因過快發展、市場井噴,導致產能嚴重不足,從外地收購原酒勾兌,最終引發系列負面效應而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按照醬香型白酒5年的生產周期,如能順利的話,國內白酒產能最大的兩省川黔其擴張的產能最快將在5年后全部釋放。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效應逐年遞減,5年后,這么多酒還能喝得完嗎?而一旦國家經濟繼續下行的風險增大,屆時不能持續高增長,居民消費支出意愿減弱,中高檔酒還能扛起只漲不跌的大旗嗎?因此,有專家預言,在這場并購擴產豪賭中,5年后肯定有資本要遭遇血的教訓。
白酒雖似香餑餑,有時也會如燙手的山芋;而隔行如隔山,過于熱衷炒“白酒”,有時不小心就會被燙傷。業外資本投資白酒失敗的案例其實屢見不鮮。這些年來,業外資本對白酒業的并購整合也不乏失敗之例。2005年,力帆老板尹明善宣布正式退出白酒;曾經誓言要做中國白酒業“領航者”的萬基集團、湖南成功集團等,也無一例外地退出白酒業。
外來資本進入白酒,加快了白酒的市場繁榮程度,也導致了白酒行業危機的出現。但必須關注的是,外來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其不會長期關注一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旦受挫,必加劇其資本變現與退出的可能性,這將引發白酒行業發展的新動蕩。從目前行業排名來看,國內白酒業前20大白酒,都是專業專注的白酒品牌,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白酒需要專業專注、長期潛心培育的,靠用燒錢匆忙買個品牌、做大品牌的策略是很難的。
潮退之后,方知誰在裸泳。雖然目前還是潮漲階段,但縱觀這幾年業外資本收購的白酒品牌,不難發現大都是三四線品牌,而隨著近些年原料成本上漲、運費上調、競爭加劇,如果運作不力,企業運營狀況可能并不會如當初并購所想象得那樣美妙。一旦激情消退,消費者無法再為行業高消費埋單,白酒行業盈利水準恢復正常后,一批資本將擱淺或折戟。
“不可否認,外來資本不僅為本地酒企注入了生產資金,還帶來了先進的營銷模式,提升了酒企的管理水平。”酒類專家王傳才認為,“但大量資本不斷涌入,可能會加劇白酒行業泡沫的衍生。投資白酒行業需要冷靜,業外資本也需要引導,不要盲目擴張,以免重蹈上一次‘酒瘋’時代的覆轍。”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