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給我們帶來涼意的不僅是天氣,還有白酒的銷售形勢。中秋、國慶兩節相連,本是酒水銷售的好時節,但在北京的商場、超市以及煙酒專賣店難見爭相購買白酒的熱鬧場景。
一些廠家的促銷人員甚至直言:今年沒有去年賣得好,主要是買酒的大戶少了。
行業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7月,白酒累計產量610.5萬千升,同比增長19.6%,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9.1個百分點。上半年,白酒業實現收入2127億元,同比增長29%,低于去年同期38%的收入增速。
再從白酒產品自身看,“逢節必漲”的態勢未現。雖然茅臺公開提高出廠價,但跟風漲價者寥寥,說明白酒行業對市場的下滑已有切膚之痛。
資本市場對白酒景氣度的下行反響迅速,一些白酒上市公司的股價大幅波動,機構持股的數量嚴重減少。
有人士據此提出:白酒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白酒業進入“白銀時代”。應該說,這個結論不無道理,對白酒業而言也是善意的提醒。
其實,如果白酒業告別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而長期維持常規增長的“白銀時代”也并非就是壞事,它將使白酒業的發展回歸理性,同市場的需求、資源的供給、政策的要求、行業的整合、產業的升級更加均衡、協調、同步,總比低速增長的“黃銅時代”甚至負增長的“生鐵時代”要好得多。
問題是:回首繁花似錦的“黃金十年”,展望白酒未來的十年之路,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實現白酒業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要同市場需求相適應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產業一直屬于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但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年來白酒業卻成為國內景氣度最高的行業,究其根源就在于市場的推動、需求的拉動,在于“無形的手”強于“有形的手”。
今后十年,白酒的發展速度也最終取決于市場的擴容程度。
今年以來,白酒消費呈現拐點。其原因,從國內情況看,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增速放慢、嚴厲懲處醉駕、嚴格限制“三公消費”,使白酒的交際性消費、嗜好性消費都受到影響;從酒類市場看,進口酒的大舉進攻和國產葡萄酒的日益崛起,吸引了部分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群體,使白酒消費受到一定的沖擊;從白酒行業內部看,產能增速過快,產品價格過高,使供大于求的局面愈發明朗。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一些影響不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而是長期的、全局性的,這必然制約白酒未來十年的發展之路。
十年來,白酒業高歌猛進,諸多業績指標亮麗喜人,但極其重要的產銷率指標卻很少看到也很少被提及,說明白酒行業對此重視不夠。
有業內人士披露,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白酒總銷量達940萬千升;而2011年規模以上及規模以下白酒企業共生產白酒約1200萬千升。據此估算,白酒行業產銷率大約為78%左右,而精確的數字尚不得而知。
據報道:今年以來,不斷爆出的經銷商庫存壓力讓不少機構投資者流露出對酒類股票的悲觀情緒。相關數據顯示,從去年開始,各家酒企存貨凈額持續增長,基本都維持在歷史高位。從今年中報中可以看到,若干白酒上市公司的存貨凈額增幅與去年同期相比超過30%,個別公司增長近一倍。
以上數字說明,白酒業在產、銷、存的匹配上存有不足,也說明對市場的預期過高,它提示白酒企業在未來的十年間必須高度重視市場的有效需求和擴張容量,不可盲目擴大規模和產能;必須始終堅持走集約型和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不以增長的數量為主導而以增長的質量和結構的調整為主線。
發展要同政策要求相協調
白酒未來十年的發展主要受市場的調節,同時也要受政府的調控。政府將通過法律、經濟、行政的手段引導酒業的發展。
由此可見,白酒業應認真學習、研究、落實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使自己的言論行動同政策的要求相協調。
從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看,確保食品質量安全、轉變行業發展方式、加快企業創新步伐、創建中國自主品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依法保護國家企業股東員工消費者權益等要求,仍將是政府對白酒業的主要政策內容,需要我們長期貫徹執行。
從產業政策的角度看,白酒仍將是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并在產品稅收、資源供給、項目審批等方面予以體現。這就要求白酒行業認真傾聽國家的要求、正確研判行業的定位、找準企業發展的方位,才有可能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理解。
在此方面,行業還是有教訓可以吸取的。當國家有關部門因產品漲價問題兩次約談部分白酒企業的時候,許多業內人士不以為然。在白酒包括高端白酒銷售由熱轉冷的今天,我們不能不承認,以漲價為主要經營手段之一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凸顯。
有業內人士表示,白酒利用物流、人工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為借口,拉高了終端產品價格,已經逐漸超出了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加上禁酒令、嚴懲醉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白酒銷量將在近期內難以得到回升,白酒廠商應以提高產品質量為基礎,謀求消費者的信任、信賴,才是站穩市場的根基。
發展要同資源供求相匹配
白酒未來十年的發展離不開環境要素的稟賦,離不開各類資源的供求。白酒的發展速度不僅取決于市場的需求,也取決于人、財、物的供應,取決于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取決于資源和環境的可承受能力。
因此,白酒業目前“大干快上、遍地開花”的產能擴張既沒有市場需求的支撐也沒有資源供給的保障,這種大躍進式的發展同資源的有效供求相背離,不具有可持續性,必將使許多企業背上包袱吞下苦果。
白酒今后的發展要自覺適應環境的要求,與資源的供求相匹配,實行“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減少污染、增加貢獻”的方針,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要同創新追求相一致
白酒業的“黃金十年”,離不開諸多白酒企業知難而進的精神與勇氣、革故鼎新的思想與實踐,才譜寫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輝煌篇章。可以講,開拓創新是白酒業的永恒追求和精神財富。
隨著形勢的變化,說目前白酒業處于調整期也好、轉型期也罷,其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提升改革創新的意識、完善時移事易的舉措。
首先,應調整經營思路。白酒企業關注的重點宜從名酒轉向名酒民酒并舉,從價格轉向價格價值并舉,從競爭轉向競爭競合并舉,從企業品牌轉向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并舉,從國內市場轉向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并舉,這種從“部分”向“整體”的轉化回歸已迫在眉睫。
白酒業近年來存在的發展過熱、產能過剩、競爭過度、價格過高、行業過散、爭議過多、出口過少的問題往往同個體意識、企業意識較強而整體意識、行業意識較弱有關。因此,企業在思想觀念和言論行動上均需適時轉變,以符合白酒業求實創新的一貫追求。
未來十年,白酒業將處于大變化、大分化、大洗牌、大改組的時期。挑戰與機遇共存、利益與風險同在。走好未來發展之路,各企業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但共同的任務應該是:“調整(調整經營思路)、鞏固(鞏固比較優勢)、充實(充實創新舉措)、提高(提高核心競爭力)”。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對白酒的未來,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必過度悲觀。只有精神振奮、思路對頭、措施得當、協作有力,那么,集文化屬性、消費屬性、投資屬性于一身的白酒一定能續寫新的華彩樂章。
未來十年,白酒業將處于大變化、大分化、大洗牌、大改組的時期。挑戰與機遇共存、利益與風險同在。走好未來發展之路,各企業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但共同的任務應該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