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不是剛獲評為5A景區的西樵山,雖然距離西樵山只有十幾分鐘的車程。這里是有著數百年釀酒技藝傳承的九江酒廠所在地,西江河在這里作短暫停歇后奔流入海。
對于多數廣東人和海外華僑來說,九江米酒作為嶺南地產酒的代表,長期以來都與龍舟等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清末民初,大批勞工出國務工,九江米酒也跟隨務工潮遠銷海外。時至今日,已經發展到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九江米酒的影子,被形象地稱為“家鄉水”。喝上一口“家鄉水”,以解思鄉愁。
然而,到了今天,“大眾酒”的形象已成為本地酒發展的枷鎖,和省外高檔白酒相比,本地酒一直被貼上“三低”(低度、低價、低利潤)的標簽。
隨著國家禁止公款購買高檔酒的“限高”政策出臺,以九江米酒為代表的本土酒正摩拳擦掌,通過產業升級改變過往形象,尋求突圍。
“家鄉水”如何煉成?
“九江米酒的釀造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結果,在釀酒上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九江酒廠總經理關正生介紹,九江酒文化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為酒的“血液”,水質對酒的品質有著重要影響。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的赤水河,就有著“美酒河”的美譽,沿著赤水河順流而下,分別醞釀出了茅臺、習酒、郎酒、瀘州老窖等數十種蜚聲中外的美酒。
而作為九江米酒的水源,西江同樣發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內的馬雄山,在流經廣西的石灰巖層時融入了微量元素,為九江米酒的釀造提供了優質的水源保證。
西江全長2074公里,水源并不是酒文化產生的充分條件。關正生認為,這還與九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有關,“酒的釀造是一個很復雜的微生物工程,這里剛好處于大雁山和西樵山之間,形成了小型的‘九江盆地’,這樣的地形很適合微生物菌落的繁殖。”
此外,九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米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為九江米酒的釀造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和省外以高粱釀造高度酒為主不同,米酒的口感更清雅,更適合廣東炎熱的天氣。而且粵菜本身也以清淡為主,因此米酒更加符合廣東人的口味。”
正是得益于各種獨特的自然條件,早在清道光年間,就有九江的民眾走上了釀酒為生的道路。及至清末民初,九江鎮酒業迎來了最鼎盛時期,形成了“街街有酒店,巷巷有酒坊,人人論酒經”的熱鬧景象,并且與扒龍舟等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扒龍舟包括了埋龍舟、起龍舟等儀式,都離不開本地的米酒。”
“家鄉水”的美譽由此而來。
依托嶺南“酒文化”謀求突圍
“大眾酒”的形象深入人心,過去為九江米酒贏得了諸多贊譽,但到了今天,卻成為阻礙本地酒發展的絆腳石。
長期以來,相對于省外白酒的高檔定位,包括九江米酒在內的廣東本地酒被稱為“三低”(低價、低度、低利潤)。關正生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實現本土酒的價值提升,必須與嶺南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喝酒實際上是喝一種文化,像茅臺有它的紅色文化,國外的紅酒有宮庭文化,我們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文化積累,只是一直沒有挖掘出來。”
“禁酒令”讓九江酒廠看到了發展機遇,大量市場份額的擠出讓本地酒摩拳擦掌。如何把握機會進行突圍?關正生給出的方子是嶺南“酒文化”的打造。
在關正生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樽石灣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的《笑納佛》像,作為土生土長的九江人,本土陶瓷文化讓他備感親切,于是他萌生出把嶺南的陶瓷文化與酒文化結合起來的想法。
2010年,九江酒廠與香港無線電視合作拍攝了電視劇《九江十二坊》,向觀眾重現了當年九江鎮酒業的盛況,而這只是一個更龐大的“酒文化復興計劃”的預熱,“南國酒鎮”的打造寄托了關正生振興本地酒的夢想。
“南國酒鎮將打造成為4A級的工業旅游景點,它不但承擔了產能擴張的職能,更重要的是挖掘嶺南酒文化的獨特魅力,讓產業支撐文化弘揚,用文化來提升產業的價值。”關正生對項目充滿了期待。
一系列的努力正在不斷發酵,改變著消費者對本地酒的看法,九江米酒開發的中高端產品也在逐漸被接受,預計明年九江米酒廠的中端產品比例將突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