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黔北大地,白酒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隨處可見農民植造經濟作物,打理紅高粱的景象。
“不到一年時間,我們村先后有700多人進了園區的酒廠上班,許多在外打工的青年都從外地回到家門口的酒廠上班了。村民們能過上好日子,都受惠于仁懷名酒工業園區的建設。”仁懷市三合鎮盧榮壩村村支書陳發尤指著已經凸顯白酒產業城的名酒工業園區高興地說。
“園區貫穿二合、三合、茅臺、合馬、沙灘等鄉鎮,我家附近鄉鎮的好多親友都進了園區的酒廠上班了。”正聊著,陳發尤二合鎮的一個在園區酒廠上班的表弟說廠里發了過節的獎金,邀他晚上去家里喝酒。
“要說我們村變化最大的,當數陳發國家。他家曾是村里最窮的。”去年12月31日,在陳發尤的引領下,記者走進陳發國家,才到院壩,屋子里傳出猜拳行令聲。
陳發國臉紅紅的,他家的爐子邊聚了六七人,主人正在招待親友。
“我50歲的人,干了一輩子農活,想不到晚年兩個兒子及兒媳都能進家門口的酒廠上班拿工資,咱老百姓有福氣啊!”這是親身經歷過從兩個兒子“游手好閑憂心”到“上班拿工資回家開心”變遷的陳發國的肺腑之言。陳發國有2個兒子,都成家了,但卻一直沒事干游手好閑的,這讓老人十分憂心。仁懷名酒工業園區建設中占了陳發國4畝地,他的兩個兒子因此被安排進園區的國臺酒廠上班,除種地收入外,每月家里就要增加六七千元的收入。
“園區占了我們兄弟倆40畝地,我們兩兄弟兩家人,父子婆媳每家4個人都在園區的酒廠上班,每月家里增加收入凈增萬余元。”同樣,該村近不惑之年的趙權談起村里火紅的日子喜悅之情在臉上流淌:“道路硬化了,收入增加了……。”
“其實村民們被占的地大都是丘陵上的沙礫土,那些地不適宜種經濟作物,村民們都愿意拿出來。”村支書陳發尤補充說道。
仁懷市壇廠鎮桅桿村民沈仕良今年光種植高粱收入就凈增近萬元,這成了家里最重要也最穩定的收入。
近年來,仁懷白酒產量特別是茅臺酒產量逐年增加,對仁懷本地產的獨特品質的紅高粱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所以高粱種植業特別發達,目前已發展為一種支柱產業,已經成為農業產業化中的一個特色品牌,而且目前已經向桐梓、正安等遵義其他周邊縣市發展。目前,仁懷21個鄉鎮、街道已建立了紅高粱有機原料生產基地,種植面積30多萬畝,預計產量超過10萬噸。高粱種植業發達,以及工業反哺農業的種種惠農政策,讓仁懷10多萬戶農民在田間地頭、家里家外扮演著“既是農民,也是工人,又是種植紅高粱的大戶”的多重身份的新型農民,他們都因高粱種植走上致富路。
采訪手記:
走進遵義各個名酒工業園區,目光所及,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遵義市白酒產業發展欣欣向榮,這與多年來省及遵義市各級政府大力扶持該產業密不可分。
在仁懷干部群眾中,流傳的一句順口溜:頭3年看山,過3年看車,再3年看城!
按照“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思路,遵義市各級政府不斷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今年以來,遵義各縣市區以特色城鎮為支撐的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
遵義仁懷醬香白酒名揚中外,但長期以來,仁懷白酒企業的包裝物一直都是從四川采購,每年上百億元流失,這是貴州難以啟齒的痛。這種狀況將隨著仁懷名酒工業園區酒類配套產業區的建設而結束。據介紹,配套產業區發展定位為酒類產品包裝、包裝物生產、倉儲及物流配送等白酒相關延伸產業,設計物流吞吐量約50萬噸/年,白酒包裝15萬千升/年,酒類包裝物印刷3000萬套/年,總投資約100億元。預計到“十二五”期末,仁懷名酒工業園區將完成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00億元以上,醬香型白酒產能達20萬千升以上;能為市內白酒企業提供80%以上的配套產品,基本結束遵義市白酒企業在外印刷、采購包裝物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