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白酒行業經受多重考驗:廣告門(央視的“限酒令”),經費門(國務院的“三公瘦身”);散酒門、勾兌門、塑化劑門、禁令門(中央軍委的“禁酒令”)。在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白酒產業在多重門的夾縫中生存,這一年可謂是如履薄冰的一年。直接結果,就是讓白酒產業廣告門檻提高,經營成本增加,而銷售渠道萎縮,許多白酒產銷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舉步維艱。
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白酒產業拐點出現,白酒產業是正在走向下坡路的夕陽產業呢?恰恰相反,筆者認為,一系列事件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在發展過程中被近年來白酒產業高速發展掩蓋了的問題總爆發。換句話說,這是白酒產業走向成熟與強大的必然途徑。
●白酒發展歷程
◇產業恢復期(1988年以前):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白酒由作坊步入工廠,更多的是得到政治因素的催化。在基于白酒產業供應不足,政府為了平衡市場需求,開始對作坊的整合——大興建酒廠,全國出現了五萬多家酒廠,基本上每一個縣區都有一家酒廠。盡管眾多酒廠如雨后春筍,但是,由于市場需求量大,當時國家對糧食管控又比較嚴,白酒的供應量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屬于典型的賣方市場。“當縣長不如辦酒廠”是當時白酒產業的典型寫照。在計劃經濟時代,計劃包攬一切,酒廠不用為銷售操心??梢哉f,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一時期最大的進步就是由作坊酒向工業酒轉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在這一時期,白酒產業盡管在經營模式上沒有得到質的飛躍,但在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生產能力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政府逐步放松對白酒生產的管制,白酒生產企業逐步擴大供給,從而帶動市場的同步發展。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當時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傳統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白酒產業的發展,白酒行業的發展滯后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白酒產業的轉型成為當時白酒產業的主要矛盾。另外,經營思想的僵化,對日后的官商、坐商作風產生了深遠影響。
◇改制調整期(1988-1994):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職能和作用日益明確,政府行為對酒廠經營的正面影響越來越小,而白酒生產企業的管理機制尚難以適應新的市場機制,大量酒廠經營嚴重虧損,很多企業舉步維艱。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財政收入大幅提升,白酒作為不可或缺的日常溝通交流消費品,長期受壓制的大眾消費進行了一次爆炸性釋放,白酒產業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局面。部分企業抓住了這一轉型時機,對傳統管理模式進行試探性突破,積極投入到市場化運作之中,成為白酒產業發展的受益者。
市場經濟已初步建立,逐漸形成先找訂單,再按單生產的經營方式成為主流?;谶@一情況,白酒生產企業開始通過廣告宣傳進行造勢。用地毯式廣告轟炸的辦法,以占領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心智。可以說,這是一個超常規發展階段,仿佛廣告就是法寶,促銷就是必勝武器一樣。這也讓一些投機者看到了希望,于是,小酒廠第二輪遍地開花,新品牌層出不窮。市場上魚龍混雜,供求嚴重失衡,廣告酒的泡沫空前膨脹。
◇品牌調整期(1995-2004):隨著廣告酒、促銷酒愈演愈烈,消費者多了一份理智,少了一份盲從。秦池勾兌風波之后,許多酒廠開始冷靜下來,溯本求源,在質量上下功夫,在品牌上下力氣,紛紛樹起品牌大旗,或走差異化道路,或走規模化道路,高舉高打,成為中國白酒行業中“名牌戰略”的先行者,并且通過品牌的擴張,迅速攫取山河一片。也是這一時期,這些品牌先行者樹立了后來在行業內的話語權。
到1998年,白酒產業的產量達到一個制高點,隨后出現萎縮,直到2002年才恢復過來。尤其是上世紀末按瓶征稅,使許多以生產中低端產品的知名白酒企業遭受毀滅性打擊。例如河南的仰韶,直到最近幾年才恢復元氣。
同樣在這一時期,亞洲金融危機的出現,促使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引發白酒需求持續萎縮,以及流通體制改革后渠道的轉換等原因,導致白酒產能過剩,白酒行業陷入夕陽論的恐慌之中。
◇高速發展期(2004—2011):房地產、股市所帶來的財富效應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導致消費升級,從而促使白酒行業跨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白酒品牌的成長在這個階段與經濟現象出現奇跡般的吻合,顯示出(品牌)兩極分化的苗頭。超高端品牌一再競相刷新價格新高,而把白酒當作啤酒賣的東北酒也漸成氣候,走向價格的另一極端。
這一時期,無疑是談文化、談整合、談資本最多的一個時期,也是以白酒生產企業為核心,以釀酒原材料供應商、包裝材料供應商、策劃機構、廣告商、市場分銷體系、社會各職能部門為利益協作體的多贏時代。這個階段的到來,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它宣告中國白酒行業內部以單方面利益為訴求點的時代已經結束,同時也預示著中國白酒業逐漸向品牌白酒集中。
通過對白酒歷程的簡單回顧,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白酒產業的哪一個發展階段,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前進一步,都是要付出相應代價的。而2012年的各種現象又預示著什么呢?又能說明什么呢?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2012年令白酒產業詛喪的一些事件。
●“瑪雅預言”效應的白酒2012
事件一、央視拋“限酒令”
2011年底,央視傳出消息,從2012年1月1日起,央視招標時段的白酒廣告中將選定12家實力較強的白酒企業,這12家企業可以在招標時段播出商業廣告,而這12家企業之外的白酒企業在招標時段則只能播出形象廣告,形象廣告片中不得出現“酒瓶”、“酒杯”等元素。
我們來比較一下2011年和2012年央視廣告現場招標的結果: 2011年,共有17家酒類企業在現場競標,拍得標的總價格為約23.61億元,占總體的23.2%; 2012年,共有19家酒類生產企業在現場競標拍得標的總價格為約32.6億元,占總體的26.6%。
通過對比發現, 2012年比2011年增長接近10億元,增長速度較快。
事件二、“三公經費”瘦身
2012年3月26日國務院召開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表講話,他指出要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禁止用公款購買香煙、高檔酒和禮品。
消息一出,股市白酒板塊幾乎全線飄綠,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等紛紛大幅跳水,拉動大盤下挫。白酒產業作為與政治、經濟活動聯系十分緊密,政務、商務用酒占相當大的份額。白酒產業是一個對政策十分敏感的產業,相關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對整個產業的一次考驗。
事件三、塑化劑”來襲
11月19日,21世紀網發表《致命危機: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隨后,中國酒協發布聲明,白酒產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劑成分。11月21日,湖南省質監局向質檢總局報告稱,50度酒鬼酒樣品中塑化劑最高檢出值為1.04mg/kg,而規定的最大殘留量限定為0.3mg/kg。
白酒類“塑化劑”事件持續發酵,各種猜測和傳聞隨之甚囂塵上,對于很多酒企來說,在中秋、春節白酒銷售旺季來臨之際,“塑化劑”事件無疑是2012年最大的“夢魘”。
此次“塑化劑”的黑天鵝事件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同“海嘯”席卷整個白酒行業,白酒股大幅下跌,幅度之大,范圍之廣,超出了大家的預期。此次白酒股的集體暴跌,使得板塊市值蒸發超過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