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等地正建立完善第三方酒類交易平臺,寄望在流通環節提高酒類市場透明度和規范性,擠出酒價泡沫。
一瓶葡萄酒批發價不過十多元,零售價卻超過百元;一瓶白酒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竟要經過四五次“層層加價”……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部分酒類價格不斷走向虛高,與市場信息不透明、供應鏈過長、部分消費缺乏價格敏感性等因素相關。
記者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了解到,目前上海等地正建立完善第三方酒類交易平臺,寄望在流通環節提高酒類市場透明度和規范性,擠出酒價泡沫,提高市場成熟度。
高酒價究竟有多少“注水”空間?
“在法國、德國等市場,一瓶普通葡萄酒的價格也就三四歐元;在國內的商場、超市,竟要賣到兩三百元人民幣。價差甚至超過十倍!”一位經常出國的企業人士近日向記者講述他的困惑。面對酒價這幾年迅猛躥升,消費者疑惑重重。
以洋酒為例。比如,軒尼詩XO去年初價格為1299元,今年年初已經賣到1758元;“人頭馬1989”去年初零售價為1998元,今年已賣到2900元,上漲近五成。據上海一家洋酒代理商透露,去年以來洋酒價格漲了三次,中高端品種漲幅基本在40%以上。
再如葡萄酒。一家知名酒業公司總監透露,國內一瓶普通干紅葡萄酒,其成本組成大致包括:原酒(5元)、酒瓶(2元)、標簽+膠帽+軟木塞(1元)、機器損耗+水電(1元)、工人工資和稅收等其他費用(2元),合計在11元左右;如果規模擴大,成本有望控制在10元以下。而商場超市的零售價可能在50元以上甚至更多。
白酒同樣如此。曾一度飆升至2299元一瓶的53度飛天茅臺,近來最低曾降至1300元上下。不過隨著茅臺將建議零售價上調,經銷商的零售價格線已基本穩定在1519元。目前,各茅臺專賣店建議零售價格為1519元,而商場超市零售價格則在1699元上下。盡管終端零售價出現較大回落,但與出廠價相比,每瓶酒的中間差價仍然高達近千元。
是什么使酒價“只漲不跌”?
酒價不斷走向虛高,背后推手何在?
其一,渠道成本居高不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酒品由酒廠向終端客戶轉移過程中,一系列的路演、廣告、經銷團隊建設等費用都作為渠道成本加進了商品的終端零售價中。許多酒水的渠道成本約占終端銷售價的20%。
白酒企業的巨額廣告投入尤為明顯。央視2012年廣告招標中,茅臺、洋河和劍南春這“三杯酒”以合計6.56億元的價格拿下新聞聯播準點播報的廣告。高額的廣告費最終都由消費者買單。
其二,供應鏈冗長推高流通成本。一瓶酒從酒廠到消費者手中得經過酒廠—全國的一級代理商—二級批發商—各級經銷商—零售商—消費者等環節,各環節層層加價,大部分利潤都被中間商獲取,使得酒品出廠價與零售價的價差極大。對此,有酒企也曾推出過限價令,但市場的供不應求,再加上經銷商的“捂盤”行為使限價令一度成為一紙空文。
其三,部分高端酒缺乏價格敏感性。近年來漲價之風最盛的是部分高端酒類。商務政務宴請、禮品贈送等是高端酒消費的主要用途。出于社交需要的消費使這部分酒類在價格方面沒有太大的敏感性,很多消費者甚至認為“價格越高品質越好”。很多商家抓住這種心理特征,肆意抬高價格,獲取更大利潤。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總裁李雯峰說:“在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面前,我們應該尊重市場的力量。但可以肯定地說,目前的酒類市場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
酒類交易平臺能否遏制酒價“泡沫”?
“解決部分酒類商品價格虛高的問題,是加強酒類流通管理、優化市場環境的重要課題。”上海虹口區商務委主任劉波英說。去年底,商務部發布《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酒類流通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立酒類流通平臺,“支持酒類產業集聚、供應鏈發達的地區,建設集酒類展示推廣、集中交易、倉儲物流、貿易服務、信息發布、檢測評價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去年6月,上海科技投資公司、海南椰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股東注資成立了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總裁李雯峰說:“我們不參與酒類交易,而是搭建一個酒類交易的第三方平臺,提供酒類的‘源頭發行機制’。”
他介紹,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參照了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的做法。在交易中心上市的收藏酒品均由酒廠以出廠價格直接發行,每一瓶酒均含有全額保險;在酒品上市之前,交易中心發審會專家對酒品品質嚴格把關。
“在交易中心購買國窖產品的酒品愛好者,通過交易中心客戶端選擇提貨后,我們將直接把酒品物流到他們手中,不存在任何中間環節。”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順澤說。
目前,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已擁有5家承銷會員和19家經紀會員,所發行酒品的成交價格均大幅低于同類產品可比市場價格。
劉波英等業內人士認為,第三方酒類交易平臺的建立,能夠解決酒類市場信息不透明、流通成本過高等問題,有助于建立更為合理的酒類價格形成機制,提高市場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