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酒產業變臉
“張寶林”(張弓、林河、寶豐)時代是豫酒最輝煌時期的標志。自2000年起,豫酒“張寶林”時代宣告結束,豫酒整體進入沉寂期。這個時候,恰恰是中國白酒“黃金十年”的開始。十年來,中國白酒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國白酒產量從2000年的不足400萬千升飆升至1000萬千升,產業年產值從700億元飆升至4000億元。這一組數字,足以證明中國白酒產業“黃金十年”之輝煌。
然而,在白酒產業“黃金十年”里,雖然河南政府有關部門不斷呼吁“愛河南,喝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豫酒”、“豫酒抱團打天下”、“豫滿中國”等,但是豫酒在河南家門口的市場份額不足20%,總體消費不足35億。而汾酒在山西市場就占了20多億,加上山西本地的高粱白、汾陽王等地產酒,少說本地酒也占據70%的市場份額。另外,山東、安徽、四川、湖北的本地酒都占本地消費份額的60%以上,這說明了什么?
2005年是豫酒整體復蘇的開始,主要是以宋河、寶豐、仰韶、四五為代表的企業經過體制轉變后,實施戰略復出,由此帶動了整個豫酒企業的發力。在2006年西安秋季全國糖酒會上,河南酒業協會更是首次提出了豫酒“抱團打天下”的理念。
豫酒趕上了中國白酒產業“黃金十年”的后五年,但是,在產業崛起的大潮里,如果把豫酒放在全國白酒產業里看,豫酒的表現卻是差強人意。因為川酒已經超過了千億奔向了兩千億元目標,貴州也在打造中國酒都,鄂酒僅稻花香一家企業就突破了百億,2012年稻花香的基本目標是150億元,更不用說鄂酒的后起之秀白云邊、枝江了。
豫酒怎么了?
業內人士會將豫酒的沉寂歸結于體制,即產權不清晰,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豫酒沒有跟上全國白酒企業改制的大潮。因為截至2005年,四五酒業是豫酒規模白酒企業第一個率先完成體制轉變的,2006年是寶豐酒業改制,2007年是林河酒業第一次改制,2009年是賒店酒業、杜康酒業改制,2010年宋河酒業完成了徹底改制。
到現在為止,如果說,2012年仰韶酒業改制成功,那么,還有張弓、臥龍、豫坡等一大批豫酒主流品牌企業尚未完成體制轉變,難道這些企業就永無出頭之日了嗎?
我們可以把豫酒企業所謂的體制問題放到全國白酒行業的大環境中分析一下,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汾酒等全國著名的一線白酒企業,他們的體制仍然是國有股份制,這些企業也沒有歷經民營或者私有體制的轉變,之所以目前是國有股份,也是基于資本市場的需要進行的體制改革,這些企業為什么能夠發展得如此強大?
這是因為這些企業透過體制問題抓住了機會。企業的成功不是單純解決了問題,關鍵是決策者能否透過問題發現并抓住機會,因為企業面對所有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發展才是硬道理。
有業內人士把制約豫酒發展的根本原因歸結于體制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沒有透過問題發現機會并抓住機會。
二是因為體制問題而患得患失,把企業的前途命運局限一隅。如果決策者和經營者能夠以發展的戰略眼光看待企業的前途,跳出體制問題的圈子,就會發現,只要企業發展了,做強做大了,體制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只有做大做強了,企業的凝聚力才會產生,企業的命運才會掌握在企業的領導團隊手中。只有企業發展了,做大做強了,企業在戰場上打贏了,才能在談判桌上談得贏。無獨有偶,河南的白象企業集團,最初就是糧食廳的福利企業,也是國有體制,產權問題也一度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但企業始終立足于產業機會,抓住發展這個主體,不斷地將企業推向更高的發展平臺,企業也始終站在產業的前列。因為企業在市場上打得贏,所以企業在體制問題的談判桌上也就談得贏,體制問題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就迎刃而解。現在,白象已經成為國內方便面產業的巨頭,繼續引領著行業的發展。
同樣,河南省天冠集團臥龍酒廠也沒有改制,但是現在的企業決策者和經營者,對這個企業充滿了感情,因為該公司董事長馮文成在這個企業工作了20多年,企業的高層也大都在企業工作了十幾、二十幾年。2006年,馮文成在年近花甲之年走馬上任,當時的企業銷售不足3000萬且連續數年下滑。經過5年的勵精圖治,臥龍酒廠僅在南陽地區的銷售就突破了2個億。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基于馮文成的基本理念: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位的,體制問題是第二位的。因為在他們的團隊眼里,責任是第一位的,分享是第二位的。
事實上,基于未來考慮企業的現實,利用倒推的思維模式考慮企業的未來發展,企業的現實運營才會顯得十分從容。
豫酒企業變臉
2012年,注定是豫酒不平凡的一年,因為豫酒企業的變臉,引起社會的關注與熱議。
其一是張弓酒業的官司門事件。大家紛傳張弓酒業兩大創業股東分手,張弓酒業閃電易主。而張弓酒業原創業股東孫剛敗走麥城,在山東收購了金貴酒業,另起爐灶。當然,也有人說,孫剛勝訴,繼續掌管張弓酒業。
其二是林河酒業成功地三易其主,某房地產大亨、連鎖超市老板入主林河酒業成為新東家,謀局林河酒業的東山再起。
其三是河南白酒的新銳品牌仰韶酒業原班高層掛拍成功。彩陶坊即將戰略突圍,成為豫酒謀局全國的領跑者。
其四是繼四五酒業2008年9月新加坡成功上市之后,宋河酒業也將在2012年入主資本市場,成為豫酒企業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這些企業變臉成為公眾的熱議,而透過這些熱議,我們不得不思考:豫酒企業變臉會給豫酒產業帶來什么?
豫酒企業的變臉,是豫酒產業的積極信號,不管是不是體制制約了豫酒的發展,但最起碼會讓企業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感到企業少了一個后顧之憂,終于可以放開手腳干了。
企業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那么,體制問題解決之后,自然是解決企業如何發展的問題。豫酒企業崛起,必須思考兩個問題:
一是立足于產業遠見和產業創新考慮企業的發展定位。關于產業發展機遇,業內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颶風來了,豬也會飛。然而,走過“黃金十年”的白酒產業,某種意義上也就意味著產業的高速增長期即將結束,沒有了產業發展的戰略推動,企業也就喪失了戰術性的發展機會,即靠產品和渠道帶來的發展機會,因為戰術層面靠的是產業推動的自然成長。
豫酒企業必須改變過去依賴產業高速成長帶來自然成長的機會。根據產業發展周期,研究產業這一輪的產業機會和產業趨勢,結合自身企業的產業地位和資源狀況,制定自身企業的發展戰略,這個戰略規劃必須能夠描述企業未來5—10年企業生存狀態,包括產業地位、市場地位、競爭格局。
二是轉變成長方式,由傳統的產品導向成長轉變為品牌導向的成長。白酒說到底是個精神產品,品牌力就是競爭力,就是消費力。白酒消費呈現啞鈴型態勢,兩頭大中間小。隨著經濟發展和交往的頻繁,面子消費是白酒消費的主流趨勢,這也是催生白酒漲價的根源,同時也是高端白酒成為奢侈品的內在動力。
總體來看,豫酒企業太注重產品和市場的經營性發展,而忽視了品牌的發展,很多豫酒企業之所以產品和市場成長乏力,就是因為品牌的能量沒有在發展中聚集,一味地釋放品牌的能量而沒有隨著企業的發展給品牌注入能量。導致豫酒沒有出現像類似洋河、汾酒這樣的幾何式倍增成長。單純地依賴產品和市場渠道的成長,企業沒有品牌力的成長,企業的成長就像擠牙膏,越擠越少。
同時,沒有品牌成長的推動,單純的靠價格提升產品結構,很難實現產品結構的品質性突破。仰韶酒業立足于戰略發展的思維,推動彩陶坊品牌的成長,通過給彩陶坊品牌持續注入能量,不僅彩陶坊在3年之內成長為豫酒的高端品牌,銷量突破3個億,進軍5個億。彩陶坊不僅僅是完成了企業的產品結構升級,某種意義上彩陶坊改變了仰韶酒業的命運。
當然,豫酒企業的品牌廣告投入不少,很多企業在品牌傳播方面也顯得非常大方。事實上,對于大部分豫酒品牌而言,不缺少知名度和美譽度;缺少的是品牌的認知度,雖然消費者都知道你是誰,但是,卻沒有被告知為何要選擇你的理由。
因此,豫酒企業必須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拋開賣點,立足于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找買點;另外,豫酒需要拋開知名度,塑造企業的美譽度。豫酒企業還必須通過對消費者心智研究,打造新品類并給予消費者一個充分的購買理由。同時,豫酒需通過品牌內涵和品牌檔次的提升,實現產品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