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站冠軍,李美玉剛剛參加了中國最佳法國酒侍酒師決賽。這也是國內首次專業級的侍酒師大賽,為指定的菜譜搭配兩款酒正是決賽的考題之一。
中西合璧的菜譜設計中不僅有生蠔濃湯、羊奶酪這樣的“洋菜”,更有大名鼎鼎的北京烤鴨等中式名菜,這著實讓選手們費了番心思。
李美玉說,選酒配菜好比搭配時裝一樣,甜酒配甜點,是同一個風格相親;有時候相反,辛辣的菜可以選清爽的酒來平衡味覺。
決賽評委、香港專業品酒師協會主席周國明告訴記者,中國侍酒師和國外同行相比雖然經驗尚淺,但他們未來的優勢是為中餐配菜。中餐和西餐最大的不同,是上一桌菜,而非一道道上,大大增加了搭配難度。
“這就要求抓住菜系的特色。比如川菜要配口感偏酸的酒,上海菜配芬芳甜酒,粵菜配清淡白葡萄酒。”有著8年中餐配酒經驗的周國明說。
在半個小時的決賽時間里,選手們還要盲品6種葡萄酒,開瓶為國際評委和嘉賓侍酒,并回答一道紅酒專業問題。
和配菜一樣,盲品也最能考驗選手的基礎實力。每一位進場選手都會看到一個小方桌上擺著盛有1白3紅的4個高腳杯,另外2個紅色杯子里裝著烈酒。任務是在5分鐘內品嘗并陳述葡萄酒的產地、年份、葡萄品種和侍酒溫度。
深圳選手李玉說,在法國酒莊實習時,自己基本每星期都要參加一次或大或小的品酒會,每次要品嘗上百種酒。她說,現在大約能記住好幾百種酒,平時在家還拿冰箱里的各種食物練習嗅覺。
“喝到好酒,會有幸福感。對我而言,每一種酒通過各種信息都在表達自己,喝酒就好像聽音樂,用心感覺。”有著10年品酒經驗的樓秩群選手說。
年輕是參賽選手最大的特點,闖入決賽的10名選手大多是“80后”。有意思的是,不少人是“誤打誤撞”轉行進入葡萄酒業的,僅有2-5年的行業經驗。
“侍酒師在中國是近幾年出現的朝陽產業,有專業資格的人士鳳毛麟角。而此次參賽選手多數來自進口酒商,而非餐飲界。假設中國高檔飯店將來都配備至少一名侍酒師,市場潛力巨大。”活動主辦方、法國食品協會中國區總經理查理說。
目前,中國已經坐上了葡萄酒消費增長量的世界頭把交椅,僅2008年一年中國人喝掉了近9億瓶紅酒,而進口酒更是創下了四倍增長的驚人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