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上葡萄酒之前,我已深深愛上了美食。
母親是一位出神入化的廚師,對食物的味道了如指掌。一頓家常便飯,往往至少要有8種她親自腌制的配菜。我父親也熱愛美食,我因而幸運地每天都能吃到新鮮可口的食物。有別于韓國不少節儉的家庭,因為追求新鮮,除了韓式泡菜外,我們家會丟掉當天吃不完的食物。
母親至今依舊堅持每天使用最新鮮的食材,譬如她一直堅持從農場購買鮮榨芝麻油,而從不在超市購買輕便裝的,她會用敏銳的嗅覺去辨別每天從商店買回來的豆瓣醬和調味料。雖然已年過70,她仍堅持在家自己做泡菜和辣醬。在父母的眼里,我從小就是一個愛吃的人,喜歡烹飪以及與食物有關的一切。這都是年幼時就埋下的種子。
大概20年前,葡萄酒成為了我亞洲膳食的日常佐物。我不大喜歡啤酒或烈酒,葡萄酒是一種永遠迷倒我感官與思緒的“尤物”。我一直偏愛亞洲美食,尤其喜愛韓國、中國和日本料理;我在馬來西亞曾居住了差不多兩年,那里的料理也很不錯。在我家中用餐往往是一個哄鬧的體驗:用過的調羹和筷子絕不能碰到公用的湯碗和香辣口味的菜肴。但是只要吃亞洲風味的家常飯,我都會搭配葡萄酒,這也成為我在日常中享受菜肴的獨特方式。
韓國料理往往具有強烈且辛辣的味道,這無疑增加了配酒難度。酒釀必須既擁有強烈的味道,又要能提供中等、溫和的單寧酸度。眾所周知,韓國料理以腌制食品為主,尤其注重濃烈的調味和突出的鮮味,這就要求配酒的時候必須挑選一種能平衡以上料理特點的酒釀。除了擁有強烈的味道外,單寧必須保持溫和,且質感需保持柔和順滑。
依我的經驗看,高單寧度的酒釀,譬如傳統的北意大利紅酒能恰當平衡使用大量辣椒、蒜頭和鹽分的菜肴。這三類食材往往去除了酒釀中的果味而強調了單寧酸。然而,當葡萄酒成熟后,例如一瓶長達10年酒齡的意大利葡萄酒,因時間而弱化的單寧度,剛好能與韓國料理成為完美搭配。
一般來說,糅合了多種味道,多樣化且擁有醒神酸度的葡萄酒才是韓國菜最佳的搭配。譬如,韓國菜里的辛辣要求葡萄酒帶有一點提神的元素,而取材廣泛的食材就要求比較隨和的葡萄酒,譬如長相思,或果味重的黑皮諾等等來自較涼氣候的酒釀。
稍微冰鎮的新西蘭黑皮諾,隆河區的粉紅酒和西班牙盧埃達的Verdejo白酒都成為搭配韓國料理的好選擇。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日常的韓國料理中很少出現甜味,甜酒和極為香馥的品種如麝香葡萄酒和Gewurztraminer,都不建議用來搭配韓國料理。對于地道的韓國人來說,任何恣意增加的甜味都會破壞菜肴本身應有的味道。香馥的酒釀雖能為辛辣可口的料理加上鮮甜及果味豐富的層次,但這些強烈的果味及花香的葡萄酒,用來搭配如韓國這般以腌制煮法及發酵味道的料理確實不太合適。一般來說,葡萄酒該強調而非分化料理本身的味道和香氣。
與亞洲不少地區一樣,韓國人喝酒場合并不限于進餐的時候。在韓國,喝酒的場合往往被分成不同時段并于不同地方進行:車 (第一段)、二車 (第二段)、三車 (第三段) 等,而一個典型的社交聚會大多達四車之長。這個情況同樣體現在韓國人喝酒的習性上,除了能佐正餐外,韓國人也經常在酒吧喝酒。在這些場合,酒釀常被佐以多種韓式及西式小食品。
在社交場合中,酒身豐滿及單寧度高的酒釀比較受歡迎。韓國料理中有不少帶苦甘味的食材,如不少蔬菜的根部和藥材譬如人參。正因如此,韓國人對苦甘味的容忍度較高,他們能獨立飲用單寧度高的葡萄酒。我被最常問到的問題并不是如何搭配韓國料理的正餐和紅酒;反而是不同的葡萄酒如Tuscan red、 Bordeaux或Chablis應搭配什么韓式食品。
葡萄酒已經越來越多地深入到韓國人生活的細節中,享用正餐的時候佐以美酒絕對是人生一大樂事,然而以美酒佐以亞洲小食,也是一件另類但同樣大快人心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