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在中文的意境里是優雅高貴的。俗話說“一白遮百丑”,美白的產品不知道每年要賺走亞洲女人多少的錢,甚至,連紅酒面膜推的也是美白的功效。舊時,富貴人家的孩子喜歡白凈的米飯,粘了湯汁的蓋澆飯之類是上不得廳堂的,加上深厚的白酒文化傳統,遍地開花戰無不勝的淡色的啤酒,使我常常納悶:為什么葡萄酒就搞出個全國市場一片“紅”,而白葡萄酒連三分之一的江山都分不到的境地呢?
教了差不多10年的《葡萄酒文化與鑒賞》課程,看到非常多第一次來上這門課的學生期望著品嘗到“酸酸甜甜”好喝的葡萄酒,但首次品嘗干紅的經驗對他們卻是一種沖擊:“酸、澀、強烈的酒精味,”——這是不少學生皺著眉頭對我說的。
無獨有偶,上次美國的葡萄酒教育家Tim Hanni來北京,曾說到“行業里的人差不多忘了幾十年前葡萄酒有多甜。”干,只是過去幾十年漸起的風尚,而紅酒熱則是近年的趨勢。
口感無所謂對錯,只有你自己喜歡的和自己不喜歡的,但在媒體和時尚無孔不入的時代,基本的吃喝也時時被窺探著、評論著、塑造著。葡萄酒的話語權在誰的手中?業內的不少人士常常說起,其實白葡萄酒更容易被一般消費者所接受,白葡萄酒配中餐也顯得更加從容。在我的課上,學生品嘗過16款國產和進口的紅白葡萄酒之后,多數人從口感上還是更愿意接受白葡萄酒。
但在不少消費者的眼里,紅酒=葡萄酒,“哦,還有白葡萄酒,它也是葡萄酒嗎?”,不止一次地曾有人這樣問我。白葡萄酒的現狀也許可以比作一支優雅的白玫瑰,不像艷麗的紅玫瑰開在人來人往的花園里,它在安靜的角落等待著,有點悶騷型的性格,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甚至過得有點落寞。
為什么白葡萄酒在中國這樣難以流行呢?
顏色也許不是大的障礙,盡管“紅”被賦予了大多的寓意。淺色的啤酒、無色的白酒、淡色的黃酒,哪個單挑的量都比葡萄酒全加上還多。一個賣酒的朋友曾經給我說起白葡萄酒的小眾化,可能與它對溫度更加挑剔有關。
與能在一個相對寬泛的室溫條件飲用的紅葡萄酒相比,白葡萄酒對溫度更加敏感,即使是很好的白葡萄酒,沒有合適的溫度,酒也是比較難喝的,而傳統上我們恰恰沒有喝冰鎮飲料的習慣。酒,在意念里常是溫熱的,說書人一代又一代人地演繹了赫赫有名的“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酒,是冬天用來暖身子的,讓人熱血沸騰,冰涼的酒和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淤的潛意識仿佛背道而馳;酒和激情,酒和熱烈,酒和歡慶都有多多少少的聯系,冰涼的溫度,似乎和整體的氣氛不合。
還有一個說法是:多數中國人的胃習慣上不喜歡太涼的東西,所以不少人牛奶要喝熱的,啤酒要喝常溫的,可樂不喜歡加冰的……也許我們還不習慣把食物和飲料貯放在冰箱里,即使是我自己,買回來的菜,如果當時沒有用掉的話,也常常隨手放入菜籃子,而不是冰箱的冷藏室里。
剔除開溫度的因素,相比起紅葡萄酒,我一直認為白葡萄酒配中餐是更好的選擇。我們烹飪用素油的頻率很高,作為葡萄酒主消費區的沿海喜歡海鮮自不用說,即使內陸,淡水魚也常常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對肉,我們用得最多的又是豬肉和雞肉,配重一點的白葡萄酒完全是可行的選擇。最值得一提的是對中餐里的辣菜,雖然總體上配葡萄酒比較難,非要拉郎配的話,最值得一試的恐怕就是半干或半甜型的香氣飽滿的白葡萄酒了。
很多國外的專家評價中國紅葡萄酒總體上像“entry level Bordeaux”。我想一說到紅葡萄酒,咱們的波爾多情結從釀酒的、賣酒的,到買酒的、送酒的都是洶涌澎湃。于是大家常常不管自己的氣候條件特點和真實的口味訴求,沖著波爾多就一擁而上,無論內心是否真的想這么做。說句實在話,盡管紅葡萄酒在國內占了85%甚至更多的生產量和銷售量,我們的紅葡萄酒總體還不自信地躲藏在波爾多濃重而巨大的暗影里。
常常有人問我:“哪里是中國最好的葡萄酒產區?”這個問題常常讓我難以作答。也許上帝確實沒有給我們一塊完美的土地來種植釀酒葡萄。從栽培上我常常想,因為白葡萄熟得比較早,在西北部地區會有更從容的時間在達到含糖量之后,發育果香和品種特征。大陸性氣候給我們那么短暫的秋天,單靠控產實際上并不能保證拿到完美的原料,早熟一點的品種,從容一點的完熟時間,可能是逼近理想狀態的另一條途徑。
白葡萄酒,大概是因為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承擔著那么多額外的文化內涵,沒有變成時尚祭壇上一個經典 符號,而不需要端著架 子,好像行業、釀酒師和消費者更容易有平常心,在一片浮躁中反襯出難得的從容與淡定。對有心的酒,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件好事。如果要為國內釀得不錯的白葡萄酒拉個單子,并不需要我絞盡腦汁,從霞多麗到雷司令,從果香飽滿的年輕型的產品,到經橡木桶陳釀的口感厚實復雜的類型,這些酒的個性都生動地展現在我的眼前,而不像紅葡萄酒,我更多地感到的是越來越一樣的面孔,而且常常眉眼不清。
在大學里工作,我見證著新一代的成長,八零后開始加盟消費者的群體。不管從哪個角度說,這一代都比我這一代有更多的進步。在吃喝上,時尚的影響當然不能忽略,但八零后的自信是我們從未有過,也不敢奢望的。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看到更年輕一代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看到他們更加從容自由地穿行于國際化和本土自信之間。具體到吃喝,這一代的年輕人,直接喝冰箱里的涼牛奶,啤酒當然是冰鎮的,可樂要加冰……對餐飲能同時做到更加寬容,也更加挑剔,有自己的判斷,而且敢于說出來,敢于堅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口感,從長遠看,在市場方面仍然有決定性的作用,不好喝的酒,和菜肴搭配不好的酒,當藥喝的酒等等,單靠時尚推廣和營銷手段,其相對市場份額也會慢慢減下來。
從這個角度看,我倒愿意相信在未來的幾年,因為有了更多的年輕的消費者,在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總量上升的大趨勢下,白葡萄酒的相對份額有希望變得更大一些。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