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隨著SIAL展會的召開,國內葡萄酒市場都會掀起一股不小的熱潮。今年5月,全球市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消費依然呈現疲軟狀態,但是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尤其是進口葡萄酒市場卻呈現出強勁上升趨勢。
對本就對中國市場抱以觀望和躍躍欲試態度的各國酒商來說,目前,中國葡萄酒市場趨熱,適時進入中國市場或將成為他們緩解金融危機壓力的方式。從上世紀80年代西班牙、法國等老牌葡萄酒生產國的悄然入市,到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掀起葡萄酒熱潮,再到如今新、老世界葡萄酒紛紛入市搶占份額,中國葡萄酒市場已經逐漸走向成熟,而培育中國市場多年的眾多進口葡萄酒也逐漸得到經銷商和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從市場到品牌逐漸壯大。
興盛的進口葡萄酒市場
作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葡萄酒生產國之一,法國葡萄酒進入中國市場比較早,以波爾多為代表的法國葡萄酒成為了高品質葡萄酒的代名詞。應該說,波爾多以及法國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收獲期相較其他國家是較早的,而它的市場認可則源自于十多年不斷的市場投入及推廣。每年,波爾多葡萄酒聯合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舉行“波爾多特級葡萄酒品嘗會”,這一活動堪稱葡萄酒行業內的一場盛大Party。當看到一位位葡萄酒愛好者流連于每個展臺,品得“酣暢淋漓”時,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懂葡萄酒的人越來越多,喝葡萄酒的人越來越多,喝高品質葡萄酒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個人數越來越多的群體則是進口葡萄酒市場日漸興盛的原因所在,也是進口葡萄酒市場的既存以及潛在消費群體。目前,中國已經是澳大利亞葡萄酒的第二大進口國,此外,法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美國、智利等地的葡萄酒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也是逐年上升。
在此次SIAL展會期間,一場場進口葡萄酒的推介活動讓《華夏酒報》記者感受到了進口葡萄酒商開拓中國市場的積極性以及迫切性。國際酒商看到的是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中國消費者感受到的是各國葡萄酒的特色以及葡萄酒文化,國內生產商則感知出了強烈的競爭意味。
由澳大利亞葡萄酒和白蘭地管理局(AWBC)和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澳貿委、ustrade)共同舉辦的國內最大規模的澳大利亞品酒會也同期在上海舉行。這次品酒活動共有80多個澳大利亞葡萄酒品牌和400款不同的葡萄酒供大家品評,《華夏酒報》記者幾乎可以品嘗到來自整個澳洲大陸的酒莊的葡萄酒。
法國葡萄酒也以地區為劃分舉辦不同的推介活動,如普羅旺斯的桃紅葡萄酒推介;博若萊地區與埃克菲國際廚師聯合會推出美食美酒品鑒會以及盧瓦爾河谷地區的愛博日酒莊提供酒水贊助的“葡萄酒和芝士品嘗”的美食品嘗會,將當地特色的白葡萄酒向觀眾進行展示等等。由于國內經銷商以及國內消費者對這些地區的葡萄酒對并不陌生,因此,這些推介活動的成果非常可觀。有不少國內代理商、經銷商是抱著尋找合作機會的目的去參加活動的,因此,在推介活動現場不難看到正在相互介紹,詢問詳細信息的客商。國內經銷商的積極主動也使得進口酒商們對中國市場抱以更大的熱情和投入。
不斷壯大的酒商隊伍
進口葡萄酒市場趨熱離不開那些代理商和經銷商,而代理商和經銷商隊伍的壯大也必然會引入更多的進口葡萄酒產品。國內市場以葡萄酒代理為主的經銷商團隊中,既有外資背景的國際酒業集團,像ASC、桃樂絲、星座葡萄酒、保樂力加等,也有像吉馬酒廊、駿德酒業等走全國化路線的民營資本代理商團隊,更有以葡萄酒愛好為出發點,跟著感覺走的文化型經銷商。當然,也有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倒貨型經銷商。
應該說,不論是市場型、文化型還是短期利益型的進口葡萄酒代理商,他們有一個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產品的市場銷路。葡萄酒給人以文化、時尚、高雅的感覺,同時,進口葡萄酒又因為其“外來和尚”的形象在中國消費者中還依然保有一層薄薄的神秘感,而這股好奇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消費心理,從而樹立了進口葡萄酒銷售的市場信心。
做流通的,做餐飲的,做專賣店的,與其他酒種的渠道基本上相同,對于葡萄酒的營銷方式,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葡萄酒的營銷方式目前還沒有更多的創新,主要是借鑒白酒等酒種的營銷模式。而專賣店形式的銷售方式目前正在出現一些不同的形態。
與較為常見的傳統專賣店形式相比,杭州的“久加久酒博會”則是一家云集了國外1200多款產品的專營進口葡萄酒的大賣場。除了自己采購的商品外,像ASC、EMW、米柯尼斯、美夏、保樂力加等大型葡萄酒代理商也選擇與之合作。產品多樣、齊全是“久加久”最大的特色,消費者可以基本實現“一站式”的購物方式。同時,自建渠道的模式規避了酒行業內進場費等潛規則,開創了藍海模式。但反對者認為產品多樣、齊全并不是理想因素,因為對于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說,要在1200多款產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往往令人茫然,尤其是對這些產品基本處于未知狀態的消費者更是無從下手。在那么多產品中,如何突出一些重點產品和特色產品是一門不小的學問。雖然說這些營銷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革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進口葡萄酒商以及代理商如果能不斷改進營銷思路和方式,那么進口葡萄酒市場無疑會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一種叫葡萄酒的文化
近年來,葡萄酒文化隨著葡萄酒市場的壯大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時尚,加之消費者對健康訴求的追求也使得葡萄酒市場趨熱。
在老牌葡萄酒生產國的葡萄酒文化中,葡萄酒是被賦予了生命的。因為葡萄酒口感的復雜性,不同年份酒具有不同的口感,從而高品質的葡萄酒總能帶給人不同的感受,這也正是葡萄酒愛好者所找尋的葡萄酒文化內涵。
葡萄酒文化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其產地的文化特色,產品的風味,營銷思路的特點以及進入中國市場后與之融合過程中因文化碰撞而產生的火花等等。
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希臘、保加利亞、南非等國葡萄酒都蘊含著當地不同的文化特色,通過產地文化與葡萄酒文化的融合可以讓消費者更直觀地了解到各地葡萄酒的不同。
另外,對于質量的要求也體現著不同產地的文化特點。以歐盟為例,他們通過立法來保護那些與地區特點或生產工藝有密切聯系的產品,受到保護的產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品在標簽上注明名稱,以保證產地和品質。另外,地理標記和其他質量標簽為高附加值的產品傳遞了極好的營銷語言,一款有著歐盟質量標簽的產品不僅是質量的保證,同時也是純正風味的保證。歐盟國家生產葡萄酒的歷史悠久,而歐盟完善的質量安全體系則對其品質進行有效的監控,這也成為葡萄酒高附加值的一個內容。歐盟統一的標識可以讓消費者清楚地了解到這瓶酒來自哪里,葡萄來自哪里,采用了哪些品種,而產品原料可追溯性也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在“歐洲好味道”新聞發布會上,歐盟農業和農村發展事務委員瑪麗安·菲舍爾·伯爾女士表示,歐盟希望通過了解中國的食品監管體系,以及與中方相關部門和有機食品行業的討論來達成一定的共識。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機食品也可以獲得歐盟有機標識的認可。中國與歐盟間的互動也將進一步促進文化交流。
進口葡萄酒商往往會把中國食物與葡萄酒的搭配作為進口葡萄酒與中國市場的切合點。事實上,這樣的推介方式是有效的。消費者可以認知到西餐并不是葡萄酒的唯一搭配,葡萄酒也可以刮起“中國風”。例如仲秋節,一些有心人士把葡萄酒與不同口味的月餅搭配,不少消費者品嘗后也表示能接受。
進口葡萄酒不斷擴張的過程有成功的方面,但是,也存在著不足。比如,一些進口葡萄酒缺乏個性,進口葡萄酒中不乏模仿法國等知名產地葡萄酒口感的產品;進口葡萄酒缺乏整體的系統性和品牌知名度,酒商眾多,中間環節眾多,使得國內市場上進口葡萄酒五花八門。類似法國卡斯特兄弟公司的品牌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大多數進口葡萄酒并沒有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在推介時往往以產地特色為主,因而暫時難以與國產的王朝、張裕、長城等品牌抗衡。
歐盟農業和農村發展事務委員瑪麗安·菲舍爾·伯爾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