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類商品是使用電子監管碼最多的行業之一。本報記者 任明超攝
李乃聲曾是海口椰島公司海口大曲白酒廠的廠長,那時的海口大曲為了預防假冒偽劣,采用了國內應用最為普遍的電碼防偽技術。但是,他并不知道在自己卸任后,海口大曲現在已放棄使用電碼防偽。
是什么原因讓海口大曲放棄電碼防偽?電碼防偽到底是一項什么樣的技術?電碼防偽到底能不能防偽?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總局“推進辦”撤銷
電碼防偽,即電子監管碼防偽技術,當今中國應用最為廣泛的防偽技術,國內數百家防偽公司激烈競爭著這塊誘人的蛋糕。
然而,這一局面在電碼防偽技術發明了10年之后開始改變,即從2005年4月開始,國家質檢總局開始介入電碼防偽的推廣。
據介紹,國家質檢總局在此后不斷推廣一家名為“中信國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國檢)的企業經營的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下稱電子監管網)的經營業務,要求生產企業對所生產的產品賦碼加入電子監管網,供消費者向該網站查詢。入網企業需繳納數據維護費,消費者查詢需支付查詢信息費和電話費。
為了推廣電子監管網的經營業務,國家質檢總局從2005年4月到目前為止,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機關掛名,發布了近百個文件,同時還多次召開現場會、片會,由國家質檢總局的有關領導出席會議,發表講話,督促各地企業對產品賦碼加入電子監管網。
各地的質檢部門也成為推廣電子監管網的主力。海口市質監局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推廣電子監管網的高峰在2006年和2007年。那時,海口質監局最多時有2/3的人力都在做這件事。然而,即使這樣,由于最初的推廣模式是企業自愿,通過鼓勵、引導的方式讓企業使用電子監管碼,沒有采取行政強制手段,一直到2007年底,海口推廣電子監管碼的進展不大,企業自愿加入的不多。
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全國推廣電子監管碼的情況也和海口差不多。于是,在2007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又發布《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實施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的通知》,要求從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電器、人造板、電線電纜、農資、燃氣用具、勞動防護用品、電熱毯、化妝品等9大類69種作為首批入網產品必須要加貼電子監管碼才能生產和銷售。
海口市質監局為了完成上面定的任務,也不得不開始了第二輪的推廣工作,于2007年下發文件,計劃在當年使280家企業加入。
直到2008年,海口市加入電子監管碼的企業也僅有127家,而目前,在產品上使用電子監管碼的企業只有十來家。
據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向新華社記者透露,截至2008年6月30日12時,入網企業已達58465家,按照電子監管網入網收費標準每家企業600元/年,電子監管網僅企業入網收費一項就十分可觀。有防偽公司指出,如果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要求,產品生產企業全面入網,電子監管網僅從企業收取的入網費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另據媒體報道,同樣是在2008年,也就是我國的反壟斷法實施的第一天,國家質檢總局就因為推廣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被告上了法庭。
北京4家防偽企業,將國家質檢總局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他們認為,“國家質檢總局推廣中信國檢經營的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使中信國檢在經營同類業務的企業中形成獨家壟斷的地位,嚴重損害了原告及防偽行業其他企業參與市場公平競爭的權利。”并請求確認國家質檢總局推廣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強制要求企業對產品賦碼交費加入電子監管網的行政行為違法。
雖然這個官司最終以法院不立案而結束,但經過媒體放大,國家質檢總局的電碼防偽在全國的推廣阻力增加。
一場全國性的電碼防偽推廣運動就這樣在無聲中落下帷幕。海口質監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海口各大超市安裝的十幾臺識別系統設備目前已封存。
而海南省質監局的一名官員告訴記者,現在國家質檢總局關于電子監管網的“推進辦”已經撤銷。
按照這位曾負責在海南省推進電碼防偽的官員的話說,今后還搞不搞電子監管網,國家質檢總局沒有明確表態,也沒有下發相關文件。
“很多企業現在來找我們反映各種問題,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名官員說。
在他個人看來,國家質檢總局推廣的電子監管網絡起不到應有的“鑒別”作用,一是很多場合沒有相關設備檢測電碼,而電碼本身印的字跡又很小,位數很長,一般人看不清楚。
“要想杜絕假冒偽劣,只通過推廣一項防偽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最根本的是規范市場,真正使企業自律。”這位質檢干部說。
利用電碼防偽造假層出不窮
質檢部門和防偽企業以及各行各業之間就電碼防偽的糾葛還在不斷演繹、深化。而造假者也沒有閑著,他們早已經盯上電碼防偽的技術,為他們的假冒偽劣產品服務。
2009年初,河南省兩家駐京辦花60多萬元,誤購777瓶假冒茅臺酒的新聞不脛而走,成為媒體關注焦點。業內人士于先生介紹,讀者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購買茅臺酒的用途上,而忽略了茅臺酒使用了電碼防偽標志的事實。
于先生說,電碼防偽在國內推廣已有15年之久,從2001年開始,就有國內媒體開始質疑其防偽效果。到2005年之后,全國各地的媒體開始大規模報道電碼防偽不防偽的爭論。
而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一段時間以來,因電碼防偽被造假者成功仿制,導致真假不分、弄假成真的消費侵權事件,時有發生,不斷見諸各地媒體——
真假藥物、真假“京酒”、真假佳能相機、真假美國化肥事件……從酒類、藥品、農資、家用電器到各類電子產品,假貨層出不窮,不斷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安全,令人堪憂。
上述媒體報道中的假貨侵權事件,雖然發生地點、時間不同,產品種類也不相同,卻有一個共同特點:消費者借助電碼防偽判斷真假時,假貨總是被確定為真品,促使消費者誤購假貨,上當受騙。
發明電碼防偽,本意是為了防假護真,明辨真偽,給消費者提供安全保護,但市場實踐的結果,并非如此。
幾年來,批評電碼防偽的報道已經很多了,但真正從技術角度對電碼防偽進行深入研究,尋根探源,充分揭示其存在問題的報道,并不多見。通過走訪國內防偽技術專家和防偽業內資深人士,記者對電碼防偽的技術原理和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系統了解。
據介紹,電碼防偽原理為:根據電碼編碼規則生成一組數字密碼,密碼存根存放在防偽系統數據庫中,將所生成的數字密碼密封在防偽標志物中,將密封制作的防偽標志物貼在商品的外包裝上,消費者刮開標志物的覆蓋層,得到數字密碼,根據所提供的電話號碼,撥通防偽查詢系統電話,按提示語音輸入所得到的數字密碼。如果核對結果正確,電腦語音提示所購買的為正牌產品;如果是第二次輸入這個密碼,電腦語音提示已經被查詢過,謹防假冒;如果密碼錯誤,電腦語音提示無此號碼,謹防假冒。
從原理和應用上看,電碼防偽就是對密碼,對上是真,對不上是假,這很方便,也應該很可靠。
如何理解電碼防偽技術缺陷
有關人士稱,人們不應該忘記,既然是對密碼,那就存在一個密碼是否可靠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就已經發現了許多使用真電碼的假產品。
漏洞之一:一碼多印造假
因為電碼防偽是對密碼,而密碼又是一組數字符號,不管字體如何、寫在何處、以什么方式表示,只要該組數字符號正確,就可以對上密碼,判為真品。舉例說明,比如5這個數字符號,手寫體,它讀作5,印刷體也讀作5,大寫小寫還是5,寫在紙上是5,畫在墻上也是5,把5寫10000遍,每個都讀作5,而且10000個都是正確的。這就意味著,雖然電碼防偽的密碼在編碼規則上是唯一的,但把這個唯一的密碼復制10000份,每個都是正確的。一碼多印造假,就是電碼防偽的漏洞之一。一個正確的密碼,如果重復使用10000次,系統只能判斷第一個查詢的是真,不能真正判斷哪一個是真,哪9999個是假的。
前述報道提及的真假京酒事件,后來證實,造假者使用的,就是一碼多印造假手法。一瓶被廠家鑒定是假酒的“京酒”,卻被證實有真的數碼防偽編碼,而且該防偽編碼卻沒有被查詢過,導致假冒商品被系統鑒定為真品。
漏洞之二:回收舊碼造假
因為不可能每個電碼都被消費者查詢作廢,事實上查詢有一個概率,大多數電碼不會被查詢。那么市面上存留的這些未經查詢作廢的真電碼,給造假者抄碼、回收舊標簽刮取密碼造假,留下了空間。更嚴重的后果是,一旦抄碼、回收舊碼復制造假,系統無法有效鑒別真假,只能把第一個前來查詢的判斷為真,把其余的判斷為假。
有人向記者舉例說明:如果某假冒生產者欲生產某名牌酒,只需購進一定數量的真貨,打開或用儀器探測出其中的查詢數碼,然后生產同等數量的假冒產品。將假貨賣出,再將真貨退回廠家。這是一個容易的造假模式,現有的電話數碼信息防偽系統對此沒有辦法防范和打擊,只能在查詢中把該批假貨全部判斷為正品。
漏洞之三:盜碼批量造假
獲取密碼的手法可以是多種的,例如,不能排除造假集團以金錢收買內部工作人員,獲取電碼造假的可能,或者雇用黑客高手從互聯網上闖入防偽數據庫、拷貝大量防偽數據進而大肆偽造。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數碼防偽是以數據庫的絕對安全為前提的,一旦數據泄密,防偽系統工程將全線崩潰。眾所周知,互聯網的安全,日益成為一個需要擔心的問題。公司管理環節的疏忽、高科技透視儀器掃瞄獲取密碼等等,也是可能的方法之一。
漏洞之四,自設查詢電話造假
在前述報道列舉的許多造假實例中,就是通過自設查詢電話造假的。造假分子將胡亂編造的電碼,制作于密封的防偽標志物中,并申請查詢專用電話號碼,把假電碼標志貼在假冒的名牌商品上,消費者撥打查詢電話時,錄音電話自動播放語音:這是正牌商品,請放心使用。
電碼防偽搖身一變,成為國家質檢總局推廣的電子監管碼后,非但以前存在的問題不曾改進,反而帶來了新的問題。如電子監管碼采用明碼,把電碼防偽通過印刷涂層或其他薄膜覆蓋的密碼,改為不加遮蓋的公開明碼,造假分子無需破壞標志,就可抄碼造假,比過去更加方便。再如,電子監管碼把數字密碼改為黑白條碼,又為造假分子用儀器快速抄碼、回收舊碼造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眾所周知,條碼的作用是方便終端儀器的快速、自動掃描和識讀,用以統計銷售數量和結算貨款等,并無任何防偽功能。
據業內技術專家介紹,在市場上已經發現的上述諸種造假方法,均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就可以收到真假不分、弄假成真的效果。前述三種手法中,在獲得電碼后,可以任意委托一家印刷企業印制所需數量的電碼標簽,而第四種方法,雖多了一道自設查詢電話的環節,卻省略了回收、盜取電碼的麻煩,甚至顯得更加方便、簡捷,媒體已經報道了大量的此種造假案例。
記者通過百度搜索,發現網上甚至有專門教人如何偽造電碼防偽的方法介紹。
在追蹤調查中,記者未能聯系到電碼防偽發明人陳明發,但發現他在一篇《電碼防偽發明人談電碼防偽的發展方向》的文章中對有關問題闡述了看法。
陳明發認為,防偽技術和其他技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時刻有造假者在嘗試破解、超越防偽門檻。這就要求防偽技術不斷探索,克服困難,在與造假者短兵相接的斗爭中總結經驗,進行技術創新,克敵制勝。
陳明發說,電碼防偽之所以廣受批評,主要是問世十余年來,幾乎沒有重大改進和創新,而造假分子在這一時期,則充分利用其數碼可以回收復制、可以一碼多印、可以盜碼復制等漏洞進行批量造假。
陳明發表示電碼防偽等查詢類防偽技術今后的發展方向,是在保持信息技術優點的同時,研究存儲記錄標簽的個性化物理特征,而不是簡單地存儲純數學概念的數碼,應該從傳統物理防偽中吸取精華,盡量提高感官識別特征的仿制門檻。
后電碼防偽時代企業何去何從
據了解,電碼防偽發明迄今已經15年了,在最初的5年里,它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和企業知識產權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電碼防偽自身的技術缺陷逐步顯露,造假分子也開始逐漸掌握了偽造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電碼防偽要么進行技術升級,堵住漏洞;要么退出市場,停止使用。但令一些業內人士遺憾的是,電碼防偽在此后的10年里,既未升級,也未退市。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需要防偽的企業該如何選擇呢?
2006年,天津某大型制藥企業宣布停止使用電碼防偽標志,原因是市面上發現大量假藥貼有真電碼防偽標志,該企業認為是防偽公司把電碼數據泄密了,要求賠償損失。防偽公司百般解釋,但均缺乏說服力。由于該制藥企業怕把事情鬧大,造成消費者恐慌、影響銷售,沒有對簿公堂。此事喧囂一陣,不了了之,但該企業不再使用電碼防偽了。
其實停用電碼防偽,早在2001就開始了。中國防偽行業協會主辦的權威期刊《中國防偽》2001年第8期在“專家論壇”刊登署名文章指出,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停止使用電碼防偽。該篇報道通過實際調查,以列表的形式,具體介紹了2000年以后,各個行業停用電碼防偽的代表性用戶名單。而2000年是電碼防偽實施的第五個年頭。
制藥行業是重點防偽對象,一直以來也是防偽技術產品應用最多的行業之一。但不少藥企在使用電碼防偽一段時間后,宣布不再繼續使用。據《中國質量報》報道,廣西源安堂公司宣布,從2001年7月1日起,停止使用兆信公司的電碼防偽。在這個消息披露不久,多家媒體集中報道,稱“一個品牌,三十多家假冒”,轟動一時。后來查明,假冒源安堂“膚陰潔”和恩威公司“潔爾陰”品牌的是廣東陽春公司,該公司產品取名叫“愛求牌膚陰潔”、“愛求牌潔爾陰”。值得注意的是,廣西源安堂的“膚陰潔”此前已經采用了兆信公司的電碼防偽,但造假者仍可以繼續造假。也就是回收未曾查詢作廢的舊標志,用以造假,使假藥變真。
據《經濟視點》2005年報道,2004年,河南許昌卷煙廠“精品帝豪”卷煙放棄使用電碼防偽。許昌卷煙廠技術中心一位姓蔣(音)的先生告訴記者,經過幾年使用,發現電碼防偽有問題,也不方便,就停用了。
在酒類企業中,許多知名企業,剛剛開始使用改名叫“電子監管碼”的電碼防偽,在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就迅速停用了。
據記者調查得知,電子監管碼推廣以來,遭到部分企業的抵制。還有些企業把電子監管碼標志存放于倉庫中,并未實際使用。
但也有一批企業繼續使用電碼防偽。據調查,繼續使用電碼防偽的企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知情,屬于誤用;另一種是明知“電碼防偽”不防偽仍繼續購買。誤用電碼防偽不難理解,企業基于多年的合作關系,完全信任電碼防偽公司,自己未對防偽技術產品進行深入研究,聽信了電碼防偽公司片面的宣傳介紹。他們作為防偽技術產品的消費者,其合法權益被不負責任的電碼防偽公司侵害,屬于受害者。對明知“電碼防偽”不防偽而繼續使用的企業,業內人士把這種現象稱作“假防偽”。
有電碼防偽公司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有使用電碼防偽的企業,要求電碼防偽公司在查詢服務中,即便所查詢的產品是假冒的,也不要告訴消費者是假冒產品,因為假冒信息一旦公開,就會引起消費者恐慌,露出“假防偽”的馬腳。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市場主體,防偽技術究竟有無效果,應該由企業說了算。據記者了解,已使用電碼防偽的企業停止使用、未使用的企業拒絕使用,這些企業是真心防偽,認真對付造假、為消費者負責任的企業。他們已經以自己的選擇,給電碼防偽做出了死亡宣判。但電碼防偽至今不肯退出市場,仍有企業不肯放棄使用,這些企業并不打算真心防偽,他們想做的,只是應付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電碼防偽還是拒絕電碼防偽,已經成為真假防偽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