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南美洲地區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中,還停留于那個百年孤獨的魔幻大地。葡萄酒的熱潮引發了酒迷對葡萄酒生產國的興趣,世界上最狹長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智利,也就這樣進入了中國人的視線。
智利釀造葡萄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當歐洲殖民者帶著基督寶血來到這片大陸的時候。雖然由于歐洲受根瘤蚜沖擊而給智利葡萄酒帶來短暫繁榮,但是智利葡萄酒產業卻一直沒有真正發展起來。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被譽為智利酒行業“教父”的米古拉·桃樂絲(Miguel Torres)引領了技術改革,釀酒業正式進入了現代化的進程。但隨后的年代,智利動蕩的政局給了剛剛興起的葡萄酒業巨大的打擊。直到九十年代,智利葡萄酒才真正走入了正軌。
智利狹長的地理位置,帶來了氣候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南緯30到38度的葡萄栽培的天堂地帶,散落著十多個釀酒葡萄種植山谷。
優秀的產區,現代的技術,智利的葡萄酒具備新世界葡萄酒的特質。從進入中國市場到現在,智利葡萄酒在國人的眼中到底如何?
大眾消費市場,孤獨的等待
如果說大眾選擇智利葡萄酒是因為看中了智利酒低廉的價格,那樣確實有些刻薄了。但是,智利葡萄酒的高性價比卻是公認的事實。記得幾年前智利葡萄酒出現在大潤發進口商品貨架的時候,低廉的價位確實給國內的葡萄酒品牌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大眾消費市場缺乏個性選擇和理智消費,畢竟中國不是傳統的葡萄酒消費國家。即使是在煙臺這個國際葡萄酒城,大多數市民也依舊認為葡萄酒是洋酒。普通消費者對于葡萄酒的品鑒和欣賞能力有限,更多的恐怕不是面子上的檔次,就是心理上的獵奇。況且,除了一線城市,大眾接觸葡萄酒的渠道主要還是酒桌和貨架。按照中國人的餐飲消費習慣,恐怕智利酒很少會被考慮。
而在商超的貨架上,智利酒相對于國內酒和法國酒的價格優勢卻體現了出來,進入到消費者的購物籃。可是大眾消費市場缺乏消費的持久性和偏好性,選擇智利酒,更多的原因還是嘗嘗鮮,品味一下葡萄酒世界的南美風情。而這種低價刺激和獵奇風情的綜合作用,卻還要面臨澳洲等新世界國家產品的夾擊。智利酒想要超凡脫俗,恐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關鍵是要在中國的普通消費者市場上建立品牌知名度。
智利葡萄酒在中國的未來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現在看來,這種“低價洋酒”+“普通質量”的銷售模式在國內的大眾市場上并沒有取得預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期的成績。智利酒,就像加西亞·馬爾克斯描寫的馬貢多的家族一樣,靜守在貨架上等待著。這貨架上的等待,是不是又在重復南美洲大陸的百年孤獨?
小眾葡萄酒粉絲,嘗試還是新寵
國內一線城市葡萄酒專賣店、專業酒窖的銷售,占去了智利酒在中國銷售的很大比例。相對于其他渠道,在專賣店買酒的消費者不管從數量上還是從職業上都應該算是小眾群體。這一部分消費小眾對葡萄酒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能夠體會葡萄酒在味蕾上的舞蹈,也能夠依據個人的性格形成對葡萄酒的選擇性偏好。根據專賣店銷售人員的看法,智利酒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賣的。
相對于舊世界葡萄酒生產商對自己風格特點的堅守,智利的葡萄酒商生產的是一種更靈活、商業化的商品。你想要什么樣的酒,就給你什么樣的酒。想要橡木味?好,那就給你橡木味。想要新鮮爽口易飲的新酒?那好,給你清新。這種對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喜好靈活的應對,給了智利葡萄酒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智利葡萄酒以一種多樣化的,更貼近消費者口味和選擇的姿態出現在專賣店中。
另外,對于注重生活品質、注重社會責任的這些小眾消費群體,智利得天獨厚的栽培環境造就的有機葡萄酒又增加了一個有力的砝碼。
這部分小眾消費者也受到價格因素的影響。畢竟,在百元價位的葡萄酒中,智利的表現確實算是出色的。讓人心動的價位和貼近消費者喜好的口感,為智利葡萄酒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可是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智利酒同中國酒一樣普遍缺少更深的文化內涵。更要命的是,雖然有桃樂絲這樣葡萄酒家族的投資,智利頂級的葡萄酒仍沒有能夠與法國、西班牙頂級酒比肩的實力。這種文化內涵和頂級質量的缺少,讓智利的高端酒市場變得非常空曠。
競爭優勢,原酒還是成品酒
對于國內的葡萄酒業人士,最早接觸的智利葡萄酒恐怕不是成瓶銷售的酒,而是成桶的原酒。雖然智利葡萄酒在市場上的銷售還是不錯的,但是對于大部分業內人士,智利并不是一個最優選擇,不少人在談起新世界葡萄酒的時候,會對智利酒皺一下眉頭,這可能是受到智利原酒給人留下印象的影響。
確實,沒有特別出眾的特點能夠成就偏好的口味,又沒有文化積淀培養一群死忠粉絲,在忽略葡萄酒價格因素,從純欣賞角度去品味葡萄酒的葡萄酒業內人士面前,智利葡萄酒顯得有些衣裳單薄。與雖然價格有些不靠譜但是風格獨特的美國葡萄酒,和同樣具有價格優勢而且帶有強烈大洋洲風情的澳洲酒相比,同樣是新世界的智利酒確實不是那么討人喜歡,更別提尊崇法德西傳統葡萄酒生產國的那群死忠了。
以原酒的生產為例,智利近些年雖然獲得了西方國家的投資,改善了釀酒設備和技術,但是澳大利亞的基礎卻也是雄厚不可小覷。再加上澳大利亞(尤其是南澳產區)溫暖陽光的培育,原酒質量與智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內進口的智利原酒不少質量都偏于中下,雖然在價格上有略微的優勢,但是從性價比綜合來考慮,智利酒就不是澳大利亞酒的對手了。
前行的路,風景是否會更美
從智利葡萄酒曲折的發展歷程和智利葡萄酒多樣化的產區,能夠發現與中國葡萄酒業驚人的相似。中國的葡萄酒市場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幾位元老級人物的奮斗下起家,而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步入發展的軌道。廣袤的地域使得如今在地域區劃方面仍存在著爭議,也反映了多樣化的葡萄栽培氣候。國內葡萄酒商還在為了升級苦苦掙扎、群雄混戰的時候,智利的葡萄酒出口早已經發展了十幾年,占據了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雖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原酒的貿易。
除了卡曼納(Carmenere),智利的葡萄酒沒有發展出特色品種。卡曼納雖然非常與眾不同,但是因為結構感不強而無法成為釀制高檔酒的最佳選擇。而智利的主栽品種赤霞珠、霞多麗和中國的情況也基本一樣。但是智利的葡萄酒,卻能夠成為國家經濟發展依賴的重要商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經歷了政治的動蕩,智利國家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好日子。而智利現代酒業的興起,更是得益于歐洲傳統葡萄酒商的投資。畢竟,更完善的技術,更先進的設備,更成熟的營銷推廣手段,對于智利葡萄酒產業這只剛剛啟航的帆船來說,無異于一股強勁的順風。
在國內大型葡萄酒展銷會上,從來都不缺少智利官方機構的身影。在已經舉辦的兩屆煙臺國際葡萄酒節上,智利的農業部門領導都參與其中。即使像今年4月在上海舉行的國際葡萄酒博覽會,雖然規模不大,仍有PROChile(隸屬于智利貿易促進局)的工作人員到場宣傳。而智利—中國投資貿易中心更是這次博覽會的國際支持單位。智利在世界主要貿易國家均有此類的招商組織。可以說,官方的大力支持,半官方商業機構的游說,造就了智利穩定的出口形勢。智利與其他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對出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還在為了一個商標的歸屬對簿公堂而習慣了窩里斗的我們,是不是能從智利的葡萄酒產業里獲得些什么啟發?
可以說,智利葡萄酒正走在一條光明但是略顯尷尬的路上。市場反饋良好,但前有被市場頂禮膜拜的傳統舊世界產品,身邊又有新世界同行的圍攻,又恰巧處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漩渦。智利的葡萄酒在這條前進的路上走得很積極,誰又能說這條路的前景不會很美呢?那中國的葡萄酒是不是也能夠走在這樣的一條路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