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官員兩度來華推銷“歐洲好味道”
第十屆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5月下旬在上海舉辦期間,歐盟負責農業和農村發展事務的委員瑪麗安·菲舍爾·伯爾女士在展會現場進行了一系列歐盟食品推廣活動。歐盟為此次展會特別設立了“歐洲好味道”展區。這也是歐盟第二次來華進行歐盟食品推廣。2008年5月,歐盟同時在中國37家麥德龍賣場和家樂福11家一級超市內,進行了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歐洲好味道”大型食品推廣。
“我們這趟中國之行,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掘歐洲農產品貿易的潛力,并向中國的消費者展示歐洲高質量的產品。”瑪麗安表示。據悉,此次歐盟組織了各國大型食品或農產品生產企業的高管,這些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涵蓋了歐盟幾個重要農產品領域,如葡萄酒、橄欖油、肉制品、奶制品和新鮮水果等多個領域。
瑪麗安向中國媒體記者透露,為了加大對中國食品出口的支持力度,歐盟此次也首次采取了出口退稅之類的策略。
中國已經成為歐盟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相關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08年,歐盟對華食品和農產品出口從5億歐元增長到近16.59億歐元,其中優質橄欖油出口從50萬歐元已經迅猛上升到2130萬歐元,奶酪出口從50萬歐元增加到680萬歐元,精加工農產品出口則從1.1億歐元增長到4.25億歐元。
“今年以來,歐盟對中國的食品出口的速度明顯高于前幾年,明年歐盟對華農產品年出口肯定超過20億歐元。”瑪麗安透露。
據悉,麥德龍成為了歐盟對華食品銷售的主要合作伙伴,而從5月底開始,歐盟將在麥德龍在華開業的38家賣場推出歐洲食品推廣活動。在中國的每家麥德龍賣場目前平均擁有大約一千五百多種來自十幾個歐洲國家的商品。
“國外品牌的食品將通過麥德龍、家樂福、沃爾瑪等洋超市作為渠道,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銷售力度,本土企業將很難有還手之力。”專家分析。
本土食品信譽低落外資品牌大舉進入“選擇這個時候大舉進入中國食品市場,無疑是最好的時機。”北京某品牌營銷機構分析師說。自從去年三鹿危機之后,國內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的信心已經屢受打擊,對部分國產食品缺乏信任度,而此時洋品牌趁機而入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階段。
在他看來,民眾對我國食品的不信任態度已從最初的乳業開始向其他產業擴散,更多的消費者開始傾向消費洋品牌,“可以預測的是,國外品牌在中國中高端的食品領域會占統治地位。”
“外資進入的都是中高端市場,這個市場的凈利潤超過了10%,而目前本土企業鏖戰的中低檔市場的凈利潤只有2%到3%左右。”某營銷專家表示。他說在利潤最高的中高端市場原先還有本土品牌與之競爭,在國內一系列的食品危機之后,本土品牌基本上是把這個高地拱手讓給外資了。
這位專家認為,6月1日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對外資品牌而言又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過據我了解到,很多國內企業并沒有做好準備,生產設備還是原來的,管理者也沒有變,配方原料也沒變,這和以前又有什么區別呢?質量比較高的洋食品反而會在新法的推動下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他認為,如果不改變食品安全監督中多頭監管,互相扯皮的現象,新的食品安全法將很難有起色。“由三鹿等食品危機對國內消費者所造成的信任感缺失,最短也要五年才能恢復,這期間將是外資品牌大舉進入的時期,也是本土企業難熬的時光。”
新聞鏈接
聯華超市全面引入歐洲美食
不僅“洋超市”擔當歐盟食品進軍中國市場的主渠道,中國本土的商業連鎖企業巨頭也主動“引狼入室”。6月初,中國百聯集團與荷蘭的圣安妮食品集團、比利時金源超市集團在布魯塞爾正式簽署《歐洲食品采購合作協議》。
百聯集團采購總經理張增勇在簽約儀式上示,百聯集團將先從食品采購開始,將歐洲優質、高標準的商品引入其控股公司聯華超市的大賣場。
據悉,在簽署歐洲采購協議后,百聯集團將于今年9月份邀請數十家歐洲食品生產及供應商到其設在上海、北京、江蘇和浙江的大賣場,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宣傳、展賣活動,其中原汁原味的奶制品系列、海鮮加工品、巧克力和歐洲特色食品將成為最先直接登陸的主打產品。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