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兩月不動的白酒價
白酒要漲價的說法,從8月前后起就有了。因為,國家稅務總局的《白酒消費稅最低計稅價格核定管理辦法(試行)》,就從8月1日開始實施。“辦法”規定,白酒消費稅保持20%的稅率不變,將稅基提高至酒廠對外銷售價格的50%—70%,對規模較大的大企業原則上提高至60%—70%。但事實上,在浙江市場,白酒價格一直沒有太大的動靜。
“當時認為,高端白酒價格已經這么貴了,再漲價可能性不大了。”杭州一位白酒經銷商表示,茅臺、五糧液可能再度漲價的風聲,早就傳到他們店里,但他們一直沒有調價,出于怕影響銷售的考慮,他們在觀望。
“說是要漲,其實還沒漲。”杭州某酒水經銷商透露,茅臺五糧液要漲價的“風”是刮了一段時間了,自7月下旬開始,各商場、超市陸續收到五糧液、茅臺等經銷商的提價通知,但超市處在相互觀望狀態,實際提價的不多。“從當時整體市場情況來看,漲價風很小,雖然有些白酒的銷售市場表面上看上去‘貨源很緊張’,但消費者要買,還是隨時買得到的”。
杭州的消費者似乎也認定白酒不可能漲價,與以往相比也冷靜了很多,之前,白酒每次大張旗鼓地宣稱漲價,總能引起強烈的市場反響:漲價風聲一起,很多消費者開始提前采購,一些經銷商也乘機囤貨……但在九月中旬前,這個現象消失了。什么原因?“可能很多人認為白酒價格不可能再漲了!”業內人士這樣分析。
雙節前廠商終于“動手”了
到了國慶節、中秋節雙節即將到來時,白酒廠商終于“動手”了。蟄伏兩月不動的白酒價,在我省終于漲了。隨著節日臨近,市場消費的剛性需求逐漸體現,各商場、超市開始逐步提高零售價格,各種高檔白酒平均提價幅度在6%-9%之間,有人算了一筆帳:3年前,一瓶500ml的52度茅臺在杭州的銷售價大約在300多元,現在的售價是七百元左右到八百無。3年時間,茅臺在杭州的售價翻了一番還多,白酒大鱷“茅五劍”中的五糧液、劍南春也不甘落后,近幾年來頻繁漲價,這次當然繼續跟進。高價白酒市場名副其實地達到了“高價”。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3年來,茅臺對市場價格的調整不少于3次,漲幅最低的一次超過二十元,最高一次是在去年,其市場零售價每瓶提高了近百元。“每次漲價風聲一出,銷量就明顯上升,所以,以往白酒漲價,酒廠都是大贏家,經銷商是小贏家。”這位人士透露。杭州的白酒市場也不例外。來自杭州市物價局的消息說,受節日消費剛性需求和真正開始漲價的影響,中高端白酒銷售量節前明顯增加。超市經營人員也反映,白酒類商品在節前一周銷售量即明顯上升,特別是五糧液等中高端白酒與平時相比,銷售額要多出五成左右。提價之后銷售量仍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消費者買的是什么賬
“茅臺六百多一瓶,本來就值這個價。”去年,茅臺漲價之后,很多買酒者這樣評價漲價。的確,僅憑“國酒”的名頭,茅臺酒身價就不應該太低,尤其是不能低于一些近年來“忽然崛起”的所謂高端白酒。
在高價白酒市場,幾乎每個品牌都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稀有釀造資源”,有的是“中國白酒第一坊”,有的是“國家活文物釀酒技術釀造”……總之,高價白酒,都有自己身價過人的理由,理由越充分,價格就越高,比如一些打著“十五年陳”、“三十年陳”旗號的“高年份白酒”,其價格動輒數千上萬。“價格雖然貴,但銷量還不錯,因為買這類酒的人,基本是為了送禮,他們要的就是高價格”。
某酒類專賣店經營者說,在他看來,高價白酒價格越走越高,主要因素在于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就現在的市場表現來看,如果白酒幾年不漲價,還可能導致銷量下降,尤其是在高檔葡萄酒健康、高雅等賣點的強烈沖擊下,漲價已成為白酒吸引消費者眼球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有相當部分餐飲經營者不看好白酒漲價。“貴得離譜了,我們根本就不賣,賣也賣不出去”。這是某餐飲店經營者評價高價白酒的第一句話。的確,在他幾百平方米規模的餐飲店里,見不到茅臺、五糧液的影子。
西子湖畔某著名品牌飯店總經理說:“高價白酒基本以高度酒銷得較好,高度白酒本身就比較烈,并不是適合健康飲酒的飲品,現在,消費者喝酒的選擇余地很大,尤其是葡萄酒、黃酒,都是具有一定飲用價值的好酒,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高價白酒如果再漲價,消費者遲早會不買賬。”
有多少個理由漲價?
9月20日,考慮到兒子要在中秋那天結婚,又聽說五糧液要漲價,杭州的章先生就立馬趕到超市,買了二十瓶囤起來。果然,沒幾天,真漲價了。他一邊抱怨國家的消費稅造成了白酒價的上漲,一邊慶幸自己動作快,省了一筆錢。
但是,在稅務專家看來,“借消費稅上調而漲價”的說法,只是酒企的一個幌子,其實這一波漲價毫無道理。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白酒消費稅最低計稅價格核定管理辦法(試行)》,只是一次遏制白酒行業避稅漏洞,進一步細化稅收政策的行為。重核計稅價格,企業應該采取措施“內部消化”,而不應在中秋節、國慶節這些傳統白酒銷售旺季即將到來之時提價。
還有一個讓消費者詬病的問題是:高檔白酒成本幾何?
某酒企銷售總監稱,現在“白酒價格是翻了一番,但瓶子里那點東西,其實最多值三五十元。”他認為,高端白酒主要具有禮品功能,“喝的不買,買的不喝”,已經成為一種“脫離使用價值來衡量的商品”了。有些廠家花大氣力打造異型酒瓶,或一次性酒瓶、防偽酒瓶,看起來技術含量不斷增高,酒也提升了檔次,“其實瓶子里的東西,可能還沒有酒瓶值錢”。
當然,由于當前白酒消費環境不是很成熟,除了五糧液、茅臺等知名品牌不需要為銷售渠道擔心,很多酒從廠里產出來,最終到消費者手中,有很多費用是在“鋪路”。如某個中檔酒要通過商場或酒店賣出去,就免不了要交“進店費”、“車馬費”。商場或酒店檔次越高,這筆費用越是不菲。比如,一個中檔酒想進一家中檔酒店,最少也要幾千元先“鋪路”,要在某一地區進入100家店銷售,這筆錢就是很大的數字,而且未必能保證銷量。由于成本過高,一些小酒廠無法盈利,只能退出。
“但是,這就一定要成為漲價的理由嗎?一定要把這筆錢最終轉到消費者頭上嗎?”一位專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