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南粵大地,進口葡萄酒已成鋪天蓋地之勢。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地,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場各種各樣的葡萄酒品鑒會在舉行。
無一例外,品酒會的主辦單位每舉辦一場就要虧一把錢賠幾十箱酒。不僅消耗人力物力,實際的推廣效果與預期也相差甚遠,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然而,為何仍然有眾多的品酒會前赴后繼地在舉辦呢?
近日,《華夏酒報》記者連續在廣佛兩地參加了幾場名頭頗大的進口葡萄酒品鑒會,卻發現這些酒會,在一番快速“品酒”之后,基本上不到一小時就人去場空,甚至有的開場半小時人就走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大眼瞪小眼,場面頗為尷尬。
無望的招商加盟
資本一窩蜂地涌向葡萄酒行業,做葡萄酒的企業日益增多,可謂前赴后繼。
僅廣州每個月就有100家左右的葡萄酒貿易公司誕生,哪個公司成立后不舉辦一兩場品鑒會讓親朋好友知道一下呢?
據了解,不少所謂的進口葡萄酒是貼牌貨,但名頭一個比一個大,鼓吹正宗,無一例外地大力宣揚產地和酒莊,不是來自波爾多,就是勃艮地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即使是來自新世界的,也都是以品質優良為賣點,對酒莊的悠久歷史也是大書特書,舊世界的酒莊沒有100年以上、新世界的酒莊沒有50年,好像都不好意思提似的。
一位經營葡萄酒年余的李姓酒商對《華夏酒報》記者說:“我在法國一家中餐廳做大廚,手頭積攢了幾百萬,風聞國內葡萄酒市場好做,就隨便在法國找了個酒莊合作,注冊了一個商標,讓國內的朋友負責經營。沒做時感到這個市場挺熱鬧,利潤空間也比較大,進來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現在做葡萄酒的人太多了,手頭有個幾百萬的人都能弄個品牌做個國內總經銷,推廣和招商太難了,至今也沒有招到一個加盟者。”
像李先生這種小型企業,在廣東的葡萄酒界占了大多數,所遇到的困難也基本一樣,他們沒有資金去做推廣,更沒有能力全渠道鋪貨,唯一的辦法就是寄希望于招商加盟,以圖周轉。
無論是有實力的、沒實力的,為了招到商,在嘗試了諸多方法之后,最后都走上了“殺熟”和“宰生”兩條路。
“殺熟”和“宰生”
一位深圳的葡萄酒商原來是做電子產品的,由于經常接觸外國客戶,逐漸對葡萄酒產生了興趣,感覺葡萄酒的利潤空間比做電子生意要大得多。于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到澳洲找了一個酒莊合作,自己注冊了一個商標,在國外貼牌生產,再進口到國內。
由于和國外酒莊簽了協議,一個月最少要進一個貨柜的貨,銷售就成了他最頭疼的問題,先是想到鋪貨到夜場,卻由于進場費高昂而不得不另選途徑。品鑒會也辦了好幾場,卻沒有招到一個加盟商。由于他資金有限,沒有能力在深圳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開形象店,萬般無奈之下,殺回老家江西,在一個不算發達的地級市開了間直營店。其實他想的是,在老家招商可能容易些,因為熟悉嘛,可信度高,潛臺詞就是要“殺熟”。
廣州一家西班牙紅酒吧,酒吧顯著位置,擺放著董事長與某退休省領導以及某外國政要的合影,暗示來訪者其社會關系非同一般。如果有來訪者咨詢加盟事宜,他則將暗示轉為明示,將兩張合影拿起來給咨詢者賞看,并將照片中難以表現的故事情節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在敘述的過程中,他的手機一般會有一兩次來電,如果咨詢者仔細聽的話,會分辨出給他打電話的人非富即貴,并且希望加盟成為他某個區域的代理商,而他不會輕易地答應對方。在掛斷電話后,他會輕描淡寫地告訴咨詢者,剛才是某某領導想讓自己的親屬來加盟,他還要考察加盟者的能力然后再決定,又或者是某某相熟的大老板想做某個區域的代理,而他卻不愿意和熟人做生意……
據他自己介紹,他的招商條件不高也不低,首先感覺要投緣,不是誰有錢想加盟就能加盟的;其次是要有實力(經濟方面和社會關系方面);再次是要按照他的酒吧模式統一裝修和布置,桌椅板凳都要一樣。至于加盟費,一分錢都不收,“不是靠收加盟費賺錢的”,但是要求在店內的貨架上擺滿酒。
他店內的貨架,足足可以擺放半個貨柜的葡萄酒,這意味著加盟者首批進貨的貨值最少得20萬元。如果按照桌椅板凳一致的要求,光他店內的一套鍍銀手雕沙發都要20多萬元,加上藏酒柜、酒器具等要在他這里購買,也要10來萬,再加上裝修費用和鋪租、押金,總費用沒有100萬開不了店。
他的原則是“沒有做過葡萄酒的人才可以談加盟,條件再好,如果是業內人士,免談”。這個原則,也是不少葡萄酒招商者的原則。因為只有沒做過葡萄酒的人才容易被說服而加盟,懂行的人有可能對葡萄酒的了解比招商者還清楚,這就是“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