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原裝進口紅酒市場起步較晚。如果從法國卡斯特2001年進入中國市場開始算起,那么原裝進口紅酒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也只有8年的時間。經過八年的發展,中國的進口紅酒市場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很多人認為進口酒是目前酒類市場的藍海,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還原進口酒一個真正的“紅海”版圖
因為進口紅酒的市場潛力巨大,而且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再加上價格不透明,利潤率相對較高,所以人說它是藍海。但它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進入壁壘太低。可以說,有二三十萬就可以做一個品牌的全國總代理。如果放在白酒市場,二三十萬恐怕連一個二三線品牌的市級代理權都拿不到。所以,紅酒市場雖然是藍海,但是進入壁壘低導致從業者眾,代理商是數不勝數。
筆者曾對福建市場做過調查,在很多名煙酒店或者精品店中,都“藏著”一些進口酒某品牌的全國總代理,這個廈門像這樣的“全國總代”不下數千家,而在中國市場上流通的各種進口酒品牌更是以萬計數。這樣的進口酒市場,說它是“藍海”確實有點勉強。
總結進口酒的市場特點,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亂”!北京金瑞恒商貿的李長春總經理認為,進口酒的“亂”從以下幾個方面集中體現。
首先是企業零散,市場集中度非常低,規模以上品牌太少。除了像CASTEL、星座、保樂力加等少數國際酒業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進口酒銷售額可以達到千萬元大關之外,其他都是在幾百萬左右徘徊,而且更多是集中在百萬元以下。這和國產葡萄酒動輒幾個億的銷售額根本不在一個平臺上,跟白酒、啤酒更不能相比。這點銷售額連支持一個規模經銷商的生存都有問題,更談不上發展了。其實,在這其中還是有像拉菲、柏圖斯這樣的世界名莊酒可以用品牌來統領市場的,但是由于這些產品本身產量就非常有限,而且在自由貿易流通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很少,并且中國市場上很多這樣的產品都是一些投資商和投機商來零散銷售,所以品牌影響力空前強大,但真正在市場和終端形成的銷量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北京、江蘇、上海等一些CASTEL銷售情況較好的城市市場上,與他們一起拓市的進口酒品牌也要以幾千個計算。所以,消費者根本分不清進口酒的差別,更談不上市場的品牌集中度了,這對于進口酒的整體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其次,市場和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進口酒魚龍混雜,消費者莫衷一是。從市場同質化來看,主要表現在進口酒的市場細分不足,幾乎所有品牌的目標都是城市白領、高收入人群,頂多再加上一個職業細分。這對于一家進口酒來說,本來沒什么問題,但是將它放在上萬個品牌之中,同時轟炸這一個目標群體,所謂的差異化也就演變成同質化了,即使再加上一些細分。而從區域市場來看,北京、上海、廣東、福建、浙江都成為進口酒主攻的核心市場,毫無疑問,這些市場的消費能力比較高,消費者有條件選擇進口酒產品,但是再乘以"萬"這個系數,恐怕即使這樣的大市場,也很難承受。從目前市場來看,反而一些二線省會市場和一些地級市場的消費被忽略了,比如長沙,它已經成為芝華士銷售額排名前五名的內地市場,比如河北唐山,進口酒銷量一直超過河北省會石家莊,這些市場完全有資格成為進口酒爭奪的核心市場,但卻被很多進口酒商習慣性的忽略了!從產品同質化來看,問題就更大了!品種、產地、口感等等,這些本來是屬于葡萄酒本源的東西,是區分葡萄酒產品差異的最大特點,但在中國市場上卻成為了產品同質化的源頭。中國進口酒市場發展也就短短10年的時間,加上國產葡萄酒也超不過20年,這么短的歷史,想讓消費者從葡萄酒本源上去區分進口酒,幾乎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來看進口酒的這種窘境就很容易明白了。有多少人能夠準確地說出新舊世界國家葡萄酒的最大差別?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出法國酒和澳洲酒的不同?有多少人能夠認識到波爾多的西拉和勃艮第西拉的區別?對于是2003年的還是2005年的西拉,要想分出差異,恐怕專家都很難。你知道他們之間是有差異的,但你就是不知道差異在哪;或者你知道差異在哪,但你就是無法讓消費者知道差異在哪,這是進口酒突破的最大瓶頸。進口酒打國家品牌,這本沒錯,也是迎合中國消費者的一種選擇,但這種差異化的賣點卻成為同質化的根源,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再次,由同質化引發的價格戰是進口酒發展必須注意的問題。市場同質化和產品同質化的結果就是價格戰!在2006年市場零售價還在200元以上的法國紅酒,現在一些紅酒專營店已經打出了50元的特價。一些團購渠道,甚至30元的價格都有。再加上更多新世界國家的進口酒大規模進入中國,一些本來就低成本操作的進口酒充斥市場,進口酒的價格戰已經開始了,而這又逼迫廠商去更多投入到市場營銷中去,削弱消費引導和教育的投入,進口酒發展將會步入一個“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