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葡萄酒所面臨的窘況,加之不斷下調的進口關稅,進口品牌突破了價格瓶頸走進了中國消費者的內心。我們從不懷疑國產葡萄酒在市場的一席之地,然而在開放的市場面前,我們不得不擔心,本土葡萄酒能否燦爛依舊?
蓬勃的市場不過是少數人的游戲
中國葡萄酒消費量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到2006年,中國以20%的年增長成為全球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
然而,這個從啟動到熱銷不過五六年時間的市場上,葡萄酒廠從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目前的600多家。而這其中,張裕、長城、王朝三家品牌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更多的葡萄酒企業是在濫竽充數或打擦邊球。
而另一方面,據揚州海關提供的數據,1月—5月,該關區共進口葡萄酒21400升,總價值近100萬元,每個月的進口量都遠遠超過前幾年的進口總和。加之從2005年1月1日起,瓶裝葡萄酒的進口關稅率從43%下調至14%,散裝葡萄酒的進口關稅率從43%下調至20%;2006年7月1日起,葡萄酒實施《葡萄酒消費稅管理辦法(試行)》,進口葡萄酒消費稅可用進口環節已納消費稅抵減,從而為進口葡萄酒大大降低了進入中國的門檻。
如此內外夾擊,中國本土葡萄酒企業看起來的安逸不過是整體市場的陪襯而已。
本土葡萄酒集團軍三大隱患堪憂
拋開市場外在的壓力不說,本土葡萄酒集團軍內部問題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其中三大隱患如不能得到盡快解決,用不著等到外來勢力聯合侵占,自身就會先行倒下。
隱患一:經營心態仍難逃僥幸二字
我們放下身段看看國外的葡萄酒品牌,其之所以可以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在世界舞臺上暢銷百年,不僅是因為其對品牌的建設功力深厚,更主要的是在產品基礎建設上值得推崇。試問國內長期消費葡萄酒的消費者,多數在購買前都會首先考慮葡萄酒的口感、色澤、陳釀時間等最基本的判斷標準,而不是包裝或者其他花活。而這些也是國外葡萄酒企業百年經營所一直推崇的生意經。
隱患二:經營模式抄襲復制,大同小異
決定一個行業、一個企業能否長久存亡的關鍵在于其背后的經營模式是否成熟。我們可以看到國外的葡萄酒品牌幾乎都是依靠葡萄莊園種植+管理+品牌營銷的模式,而反觀國內本土葡萄酒品牌,拋開張裕、長城這些品牌不說,他們的確在經營模式和思維上做了很多反思,學習吸取了很多經驗,因而在市場的地位也更趨于穩固。然而不在少數的葡萄酒企業仍是中小企業,別說葡萄園,就是生產線甚至有的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更別談關注什么是經營模式?單純追求廣告效應,做產品的簡單灌裝,做標簽、品牌、營銷元素的抄襲復制,然后快速上線推出廣告,如果問企業的靈魂人物,甚至其對自身的品牌特點和不可替代性有何優勢闡述,都說不出所以然來。把廣告、傳播和終端低價爭奪當成唯一法寶的思維毀了中國本土葡萄酒企業的整體良性發展。
隱患三:經營概念里只有企業,沒有消費者
這是國內大部分葡萄酒企業與國外品牌之間最致命的差異點。我們可以看到,國外的葡萄酒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都做了什么。他們選擇主要及潛力葡萄酒消費領域進行滲透,同時在渠道上選擇小眾渠道進入,繼而,在節省掉前期費用的同時,將全部的投入集中在消費人群公關上,針對人群做品鑒會,聯合目標人群出現的不同渠道,譬如汽車、房產、俱樂部、酒店、高端養生保健等領域做聯合推廣,他們可能一個月在一個城市只做2、3場聚會類的活動,卻可以在高比例銷售的同時,保持著高價格和絕對忠誠的購買力。而部分中國本土品牌是大刀闊斧像賣豆腐一樣的賣葡萄酒,把價格當成是唯一的殺手锏是再愚蠢不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