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霸”施壓,200余商戶只敢賣燕京。武漢酒類打黑第一案移送起訴(11月28日《楚天都市報》)。不獨武漢,也不獨燕京,在全國不少地方皆上演過黑社會性質的啤酒壟斷經營亂象,不乏大品牌身影出沒其中,折射出啤酒市場低端競爭的生態環境。
目前,國內品牌啤酒在品質、口感、價位、包裝等方面差異性較小,“即時性消費、沖動性購買”特點明顯,這造成兩方面后果。一是,單單廣告推廣不足以形成品牌壁壘,而一線促銷往往可立竿見影;二是,由于大部分消費者“喝什么都是喝”,尚未形成品牌忠誠度,即使壟斷經營,在短期內也不會引起不可遏止的情緒反彈。
加之各地治理上的滯后與疏漏,一線銷售人員便裹挾趨利沖動祭出下三濫手段,甚至形成了黑社會性質的銷售章法。啤酒生產商的態度值得玩味。若是不知情,則不是負責任的態度,起碼有管理不嚴之嫌;若是知情而默認,則是明顯的鼠目寸光,只顧眼前利益而漠視對品牌造成的長遠中傷。
開瓶后流出的不僅是啤酒,還有泡沫。若一味沉浸于不按規則出牌而建立起的“銷售神話”,放慢創新腳步,絕非品牌之福。泡沫終會破碎,燕京“酒霸”案即是明證。而健康有序的競爭環境若建立不起來,你在華中“使絆子”,我在華北“出陰招”,老實人吃虧,則必然使各大品牌陷入市場內耗的深淵。
終止無序內耗,出路有三。一是加大對“欺行霸市”的打擊。對此的打擊要從苗頭開始,不要等到發展成大案要案。二是對于形形色色的局部壟斷行為,啤酒生產商須基于《反不正當競爭法》承擔責任。若酒霸的倒掉對生產商而言只是銷售神話的破滅,不足以觸到痛處。三是要走出低端競爭的格局,除了口味優良、價格公道,更要在品牌、服務、創新上醞釀個性,讓啤酒蘊含文化品位與流行時尚,增強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一個日益透明的市場注定容不下骯臟的交易。誰愈早在品牌經營上發力,誰愈早得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