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酒類行業現狀
黑龍江省作為酒類生產和消費大省,在新中國酒類行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黑龍江省酒類行業為黑龍江經濟發展和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黑龍江省實施“十一·五”規劃目標尤為關鍵的一年。國際金融危機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市場,對黑龍江省酒類行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黑龍江省酒類行業60年發展歷史,總結經驗、找準問題、推陳出新,研究提出黑龍江省酒類行業發展政策建議,推動黑龍江省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黑龍江省是中國現代酒工業的發源地,一直是全國酒類產銷大省。1900年,我國最早的啤酒廠和酒精廠誕生在哈爾濱市。據調查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省酒類生產企業1000多家,其中,有生產許可證的白酒企業 420 家;啤酒生產企業 33 家;酒精生產企業 22 家。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酒類企業白酒產量 9.17 萬千升,啤酒產量 173.11 萬千升,葡萄酒產量0.11 萬千升,酒精產量 56.93 萬千升;白酒生產企業銷售收入 11.15 億元,利稅 1.61 億元;啤酒生產企業銷售收入 35.21 億元,利稅 4.36 億元;酒精生產企業銷售收入 31.94 億元,利稅 3.97 億元。全省現有酒類流通企業139,046家,已登記備案的100,633家,占酒類流通企業總數的72.37%。其中,批發企業4,089家,已登記備案3,958家,占批發企業總數的96.80%;零售企業134,957家,已登記備案96,675家,占零售企業總數的71.63%。2008 年全省酒類消費量約為 210 萬千升,人均消費量約為54升。
(一)酒類生產現狀
黑龍江省釀酒業歷史悠久。據專家考證,從金代開始就有蒸餾酒(白酒)生產的記錄,距今已有850年的歷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釀酒行業通過聯營、改組、收購、兼并等方式,組建了各種形式的酒類生產企業。白酒生產缺乏龍頭企業,小酒廠眾多。啤酒產業集中度較高,生產向著大型企業集中,并呈現集團化趨勢。股份制和民營企業已成為酒類生產領域的主流。其特點為:
一是酒類產業生產結構明顯優化。
按國家酒類產業政策要求,黑龍江省高度飲料酒生產比例繼續下降,低度飲料酒生產比例呈上升趨勢。白酒以降度酒、低度酒為主流產品,重點研制開發了新的低度酒,突出了清爽、淡雅的口味特色,符合中國白酒高檔化、時尚化的發展趨勢,滿足了廣大消費者注重健康的新需求。在白酒產量增幅不大的情況下,通過產品結構調整,白酒盈利能力有所提高,2008年黑龍江省白酒行業利潤同比增長42.09%。啤酒行業生產集中度較高,2008年哈爾濱啤酒產量為94.81萬千升,華潤雪花啤酒產量為46.68萬千升,兩家企業產量占全省啤酒總產量的81.74%。啤酒企業加快了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各種精品以及不同容量和不同包裝形式的產品不斷上市,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二是酒類產品質量和檔次有所提高。
黑龍江省酒類產品質量穩定,飲料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本得到保證。高檔酒產量、品種、市場占有率同步增長,帶動了黑龍江省酒類產品逐步高檔化。玉泉、富裕、北大倉、龍江龍、北大荒等企業研制開發的100元以上高檔產品已達上百個,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牡丹江、佳木斯等大中城市逐漸成為消費主流產品。
三是企業品牌意識逐步增強。
黑龍江省政府及省直各有關部門加大了對自主品牌的培養支持力度。2002年,“哈爾濱”啤酒被評為首批中國名牌產品;“龍江龍”、“北大倉”、“富裕老窖”、“玉泉”、“花園”、“黑土地”、“北大荒”等先后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雙城花園酒廠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 2007年“玉泉酒”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些酒類骨干企業的知名品牌,對做強做大黑龍江省酒類行業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