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競爭激烈、危機四伏的時代,也是一個蘊含商機、潛力無窮的時代,面對琳瑯滿目的產品,消費者的品牌概念早已從“形象定位”轉化為“概念訴求”。
消費者在做產品選擇時,“第一印象”極為重要。如今,同一價格層面的產品在質量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獨特賣點或渲染產品與眾不同的消費氛圍,成為“取悅”消費者的“良方”。
向消費者頭腦中灌輸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概念,告訴他,需要什么?例如“公牛插座”,在宣傳中突出“安全概念”,直擊消費者心理需求,做到了概念引導與品牌提升的雙贏,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益。
在酒類產品大打“香型牌”、“文化牌”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確立產品獨一無二且富有張力的概念主張,堅持品牌核心理念與傳播內容多元化的高度統一,基于產品事實和公司定位的品牌創新,無疑成為增加產品說服力、提升產品市場耐力的有效途徑。
如今,啤酒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如果還是亦步亦趨地重復啤酒所帶來的激情與活力,消費者難免會“不感冒”。不妨從“源頭”做起,告知消費者什么才是真正百分百原汁原味的好啤酒,也就自然樹立起該品牌的行業“標桿”形象。因為,更多的中國受眾相信專家,因而,讓專家給出一個核心概念,足矣。
當然有了明確的“概念訴求”后,產品是否能真正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才是檢驗品牌能否與消費者長期“親密接觸”的根本。
因此,在消費者對產品的“概念訴求”有了一定的認同感后,生產廠家依然需要“內外兼修”。一方面,廠家要繼續保持高度的熱情與敏感,對市場一線的反饋信息做出分析、判斷,作為今后戰略調整的基準和不斷提升產業架構的依據;另一方面,廠家要做好對產品的“發散式傳播”,處理好社會公關關系,提升企業品牌或職業經理人品牌,凸顯“名企、名人”效應。
諸如波本威士忌、軒尼詩等品牌洋酒在中國市場,一直實行的“高開高走”戰略,產品實行高位定價,并在一些高檔酒店對目標消費群進行產品形象宣傳和推廣。他們選擇在奢侈品等受眾定位集中的報紙或雜志上做專版“形象展示”,或成立高層人士俱樂部,并在其生日或節假日時,為消費者派送禮品,做到長時間一對一式的“貼心服務”。
酒是人們之間維系情感、溝通交流的一個載體。在溝通零距離的現代社會,酒類生產廠家不僅要關注消費者的需求,確立產品鮮明的“概念訴求”,而且還要關注競爭對手的動態,根據市場動態及時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在與“目標消費者”攜手的路上,共同走過一段互惠互利的道路。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