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0日電 全球金融危機的獵獵寒風,并沒有讓中國人放下手中的紅酒杯。
“中國和美國、印度、巴西是為數不多的葡萄酒消費總量還在繼續(xù)增長的幾個國家。”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執(zhí)行總監(jiān)羅伯特·柏納近日表示。
前來推廣將在香港舉辦的2010年亞太區(qū)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的柏納說:“只要中國每人多喝一口,整個市場的潛力都是巨大的。”
事實上,自2008年起,中國就坐上了世界葡萄酒消費量的頭把交椅,僅前年一年,中國人喝掉了8億9968萬瓶紅酒。而在2004年到2008年,中國更是創(chuàng)下了進口酒銷量增長4倍的業(yè)績。
“在中國,進口葡萄酒購買的中堅力量是都市的女性、年輕人和中產階級家庭。”柏納說,從地域分布上看,廣州、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是主要陣地。
此外,節(jié)日效應也造成了春節(jié)、國慶節(jié)和中秋節(jié)的消費高峰期,眾多企業(yè)客戶選擇進口紅酒作為禮品。
他表示,從數學角度看,中國增量大是因為人均消費的基數小。“中國人每人每年喝0.5升葡萄酒,日本人消費3升,美國人11升,而法國人是50升。”
根據亞太區(qū)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最新的調研報告,2009年到2013年,全球消費增長量的57%將由中國和美國承擔,預計為5324.1萬箱(9升裝)。
柏納用“活躍的經濟”、“風靡的時尚”、“健康的理念”、“葡萄酒生產大國”四個詞組歸結了中國紅酒熱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數據顯示,作為世界第十大生產國,中國本土葡萄酒占到了市場份額的88.2%,進口酒僅分到了11.8%。但是,后者的銷售額卻高達中國市場銷售總額的40%以上。這說明進口酒在中國的價格要遠高于本地產品。
柏納指出,盡管因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成本,進口酒在任何國家都會比原產地要貴一些,但是在中國,超額利潤的現象尤其嚴重。
“把進口酒貴歸結為稅費和運輸費高,是一個假象。”他說,偌大的中國只有三四百家進口商,大部分經營規(guī)模很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飯店和商鋪漫天要價,加上消費者信息不對稱才是病根”。
柏納認為,市場需求增長就會引入競爭。隨著中國進口商的發(fā)展壯大,加上銷售渠道的正規(guī)化,同品質紅酒的價格未來會呈現下降趨勢。
不過,在柏納看來,最大挑戰(zhàn)是如何向消費者推廣紅酒文化。“大多數中國消費者在面臨繁多的選擇時都很迷茫。”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尚待培育的市場”,一方面是要加強銷售商、飯店從業(yè)者對紅酒的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是要教會消費者如何區(qū)別紅酒質量、選擇不同品種等基本常識,“只有理性的消費者才能讓市場健康發(fā)展”。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