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消費繼續高速增長,人群也會高速擴張
隨著葡萄酒品類的日趨豐富,消費需求和選擇也會更趨多樣化。
紅葡萄酒仍占主導地位,更多如西拉、黑比諾、歌海納、桑切維斯、內比奧羅開始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歡;白葡萄酒、桃紅酒、起泡酒等品種都將有增補性增長,其中白葡萄酒和起泡酒增速更快;利樂裝葡萄酒會越來越多;更高性價比的葡萄酒會大量出現,民酒受歡迎,銷量大幅上揚;消費熱情和消費氛圍持續高漲。
主導大多數消費選擇的依然首先是價格,其次是品牌,最后才是質量。
2010年將刷新消費增長記錄,達到40%。
據全球權威機構Vinexpo/IWSR預測,2012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市場,消費量將達到12億瓶,消費年增幅約為36%。
來自葡萄酒調查機構Wine Intelligence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中上層消費者人數已經達到3400萬人,到2025年有望增至8200萬。首席運營官理查德·豪斯泰德說:“全球品牌所有者必須了解中國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為滿足中國市場需求定制生產產品。”
事實上,目前中國消費者在選購進口葡萄酒方面仍存在很大障礙,因為即使在諸如家樂福或樂購這樣的國際化超市,進口酒商標上顯示的信息仍然極少,無法告知消費者這是一款什么樣的萄酒。
豪斯泰德說:“我想全球大多數葡萄酒企業都會認同,未來二三十年,亞洲,尤其是中國葡萄酒市場將呈現巨大的消費增長。目前很多世界品牌所有者都在積極開發中國市場,不論從經銷還是產品定位,都著眼于中國消費者。”
從葡萄酒消費量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八大葡萄酒國家,年消費增長達18.5%,約7200萬箱。
Wine Intelligence認為,中上消費階層(每年可支配收入在50,000人民幣,約7,300美元)是中國進口葡萄酒的消費主力。
中國已不缺喝酒的錢,也不缺喝酒的人,關鍵還是在于葡萄酒文化的信息對稱。
市場營銷陣地將不可避免的轉向互聯網。
如今,大多數酒商、零售商都對互聯網非常的熟悉,盡管年底著名在線葡萄酒零售商Vinfolio尋求破產保護,爆出了令人沮喪的消息,但是這無法影響人們通過互聯網銷售葡萄酒的熱情。在美國互聯網上購買葡萄酒已經蔚然成風,在中國可以說還沒有開始。但是中國酒商們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推進,他們有自己的博客,有自己的facebook主頁,有自己的品酒網站,不斷的發布各種品酒記錄以及品酒活動的信息。他們對于在互聯網上建立起自己的葡萄酒圈子已經開始變得得心應手。
盡管不少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用戶,對于在微博上發布賣酒的消息還不能接受,但是他們還是喜歡看到各種葡萄酒的資訊。于是,最新的葡萄酒獲獎名單、葡萄酒活動安排、葡萄酒拍賣信息等都成為了熱門話題。通過這些簡單的信息傳播,葡萄酒品牌推廣會變得更加的有效,尤其對于那些原本就沒有多少預算的小酒莊更是如此。
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通過網絡購買葡萄酒。還有更多葡萄酒博客出現,他們更加關注普通的廉價葡萄酒。消費者通過這些博客的推薦,可更容易的在低端葡萄酒中,找到口味不錯的精品。
網絡上比價系統的開發,物流運輸的便捷,會進一步將葡萄酒的價格透明化,從而降低葡萄酒的平均價格。
可以預見,傳統的葡萄酒文化將會不可思議的同最新的網絡發展結合在一起。
自建終端風潮更加強勁
隨著富隆酒窖、ASC、駿德、中糧酒業、上海建發在2009年自建終端的風頭,國內將繼續上演終端建設的大戲。據可靠消息稱,Castel合作伙伴賀蘭山思域酒業已經啟動上海酩鼎酒莊的項目,該項目計劃采用資本運作的方式,5年內在全國建設300家葡萄酒專業銷售店,打造專業店航母,通過實體建設籌備思域國際酒業上市。
2009年我們已經看到了從沿海城市到內陸頻頻開張的葡萄酒窖、專賣店、體驗店,除了已經形成氣候的自建終端體系外,新的如卡斯特酒窖、成都1919葡萄酒銷售平臺、吉馬酒廊、浙江商源的9+9酒水超市、中糧長城的名酒薈等都計劃在今年開設更多的門店。成都武侯酒業投資1個億的葡萄酒文化中心項目計劃在年內實施;在成都天府廣場附近的西華門街成一家用防空洞改修成的酒窖光裝修費用已經花了1000多萬元。酒窖長達2000米,寬9米。目前有2萬多瓶。這種規模的防空洞酒窖,在全國都罕見。類似于這樣的酒窖在青島、重慶、長沙等地正陸續建設出來,必將對當地葡萄酒推廣和消費教育起到極大的作用,在整個葡萄酒市場運營品質、規模和銷量上都具有極大的提升作用。
市場扁平化管理模式將成趨勢
競爭使酒商的利潤越來越薄,中間商高額利潤的存在使得產品價格競爭力日漸弱小。這是競爭激烈時期我們經常聽到的抱怨,無論是國產酒還是進口酒,對問題的抱怨逐漸演變成對市場管理模式的改變。
威龍、張裕等國產酒的改變做出了成功的榜樣,收編、改造或者放棄中間經銷環節,直接建立分公司向終端供貨,不但提高了利潤率還提高了管理效率,中間商哪怕是一分錢的利益都會給終端價格造成傷害。沒有了中間商加價率,順應了葡萄酒價格下滑趨勢,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據悉很多酒商正在著手做這項工作,2010年會有更多的酒商直控終端,有些經銷商將被取締或轉化或收編。
進口葡萄酒繼續沿著50%的快速增長軌道前行
2010進口酒繼續保持50%的快速增長,在未來五年內,將占到中國葡萄酒市場份額的30%。
競爭改變格局
從多樣化的產品極大豐富到多元化推廣活動扎堆,更有眾多資本不斷進入推波助瀾市場繼續繁榮,競爭也隨之加劇,市場將洗牌。
原瓶酒、灌裝酒、貼牌酒等在大大小小的進口商/經銷商手中玩轉。無非就是不同資源、規模和游戲規則上的博奕。太多的涌入者促進了葡萄酒產業的泡末,于是在進口葡萄酒企業、行業和消費市場必然會變革、洗牌,并將在今年開始進一步地尖銳、深化。2009年末,銀基集團宣布進軍葡萄酒市場,再如傳言中糧集團已經囤積過數億進口葡萄酒,隨時可“開閘放水”來爭食市場份額。伴隨大勢利好,2010年預計有更多大資本、大企業和財團進入葡萄酒市場“游戲圈”,這將打亂目前進口葡萄酒市場格局,對于大多數經營進口葡萄酒銷售的“散兵游勇”中小酒商而言,將飽受沖擊。
進口酒的競爭對手除了國產品牌之外,進口酒之間也將互為強勁對手,最熱鬧的看點主要還是“兄弟之間同室操戈”,例如卡斯特及castel的運營商之間,競爭將十分慘烈,供應商面臨嚴峻考驗。
價格體系兩極分化,市場陷入混亂
受金融危機拖累全球葡萄酒價格走低趨勢的影響,中國市場高利潤產品價格迫降,而低價酒價格底部也不斷被刷新。高性價比的進口民酒倍受歡迎,但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價格段。它們將進一步滲透國產酒傳統渠道,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態勢,從而導致價格底線不斷被打破,酒商利潤嚴重吃緊。相反名莊酒因品牌力強大,渠道利潤豐厚,名酒投資趨熱,價格會持續走強。
在高低端產品價格兩極分化的同時,各類仿冒品、擦邊球、傍名牌也會越來越多,而且由過去“地下運作”轉到大張旗鼓的傾巢而出,進口酒亂象環生。
銷售模式多樣化,自建終端和電子商務成主流
面對進入門檻越來越低(看似很低)、產品結構與營銷模式同質化現象開始嚴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目前,進口葡萄酒和國產品牌差距主要仍在品牌和渠道。所以尋求進口葡萄酒銷售模式的創新與突破仍是一個最基礎和核心的方向。目前大多進口葡萄酒經營模式都是通過分銷到零售終端(如專賣店/餐飲/超市/夜場)等傳統渠道接觸消費者。而市面上越開越多、體現著不同文化風格的葡萄酒專-全球品牌網-賣店也正沖擊著大賣場和餐飲渠道。伴隨著炙手可熱的電子商務潮,還有一些資本或酒商“與時俱進”的越過這些傳統渠道,開啟“B2B”、“BSC”等網絡商城模式,將對原有葡萄酒行業的傳統銷售模式產生著沖擊。不過,由于每個經營者的背景與掌控資源的不同,很難去照搬所謂他人的已“成功模式”。
由于進口酒多年來依靠關系營銷、集團購買為主,發展速度始終不盡如人意。于是,市場國際化、營銷本土化成為他們發展的方向,但是想要滲透進國產酒主渠道,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二、三線市場將成為新的增長點
由于國內一線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二、三線市場將成為新的增長點。各路酒商都會逐步將銷售重心下沉,從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內地輻射進行滲透和“圈地”。而且隨著今后進口葡萄酒市場份額的提高,走細分化、專業化運作是必然之路。例如,如今很多供應鏈物流企業開始進入產業鏈分割,麥德龍的自購體系不斷加大了葡萄酒進口業務、各地保稅區都在打造“葡萄酒保稅集散中心”……
值得提醒的是,目前在中國進口葡萄酒的零售市場還非常分散,沒有大-全球品牌網-零售商可以去主導市場。而在英國,“樂購”幾乎完全可以主導葡萄酒市場的價格。但目前中國很多大賣場/超市還沒有明顯的投入去操作進口葡萄酒,但在未來的市場里它們將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例如,近年來麥德龍自購體系不斷加大在進口
張建生,資深葡萄酒行業記者,品牌策劃人。長年從事葡萄酒的采訪報道和葡萄酒企業品牌策劃、品牌顧問和市場研究工作。擅長葡萄酒品牌營銷策劃、品牌塑造、市場推廣。曾任行業媒體《糖酒快訊》(現《新食品》)、《酒風》雜志社記者,現任《食品商》雜志副總編輯,賀蘭山、漢森葡萄酒品牌顧問。行業觀察文章多次發表于《華夏酒報》、《酒尚》、《食品商》等媒體,參與中國葡萄酒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華《中國葡萄酒博覽》編著。十年積淀,致力于中國葡萄酒文化推廣、品牌市場化、品牌化。專業溝通郵箱winemien@sina.com,在線QQ:57025217,QQ群:14944653,MSN:winemien@hotmail.com,專業葡萄酒博客:時尚酒風blog.sina.com.cn/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