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健酒市場繁榮的背后,是市場的亂象。數據顯示,全國有3000多家保健酒企業,真正拿到“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保健食品標識的不到20%。而筆者對廣西南寧市酒類市場調查后發現,不少保健酒沒有專門批號,還有一些酒打著保健“擦邊球”。業內人士認為,保健酒市場有待規范,各個監管部門除各司其職外,還要建立協調機制,聯合執法。
保健酒品種繁多
“我們這里什么價格的保健酒都有。”5月8日,筆者來到南寧市華西路,一批發店的老板這樣說道。在這里的很多批發店,老板都稱可以提供各種牌子的保健酒,價格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在華西路的一家批發店的貨架上,筆者發現保健酒品牌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既有傳統生產保健酒的廠商如“勁酒”、“椰島鹿龜酒”等,也有茅臺、五糧液等著名白酒企業生產的白金酒、黃金酒,還有廣西本土廠家出產的保健酒。筆者看到,海南某企業生產的小瓶保健酒,售價為5.5元,而旁邊廣西某企業的保健酒售價為50多元,價格相差十倍。據統計,目前全國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生產保健酒的企業,而不少保健酒已經進入南寧市場。
大量保健酒未認證
據報道,保健酒已成為繼白酒、葡萄酒和啤酒之后的酒業“第四大勢力”,目前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而保健品營銷專家于斐在接受采訪時提供的數據令人擔憂:全國有3000多家做保健酒的企業,真正拿到“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保健食品標識的不到20%,也就是說,80%以上的企業未通過認證。以廣西的保健酒為例,目前只有東園家酒、黑螞蟻酒等少數保健酒有“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的批號。
在南寧市華西路副食品批發市場,筆者發現在銷售的保健酒,有的印有“國食健字”,有的是“衛食健字”,而有的兩種“字”都沒有。此外,還有一些明明是酒,卻打著保健功能的旗號。
保健酒不是普通酒
有的保健酒標有“國食健字”,而有的又標注“衛食健字”,有的甚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至什么“字”都沒有,這些保健酒市場的亂象,不禁使消費者產生疑問,到底什么才是保健酒呢?保健酒是否一定要有“國食健字”或是“衛食健字”呢?
廣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一位專家表示,按照相關規定,保健酒是指通過國家主管部門審批的酒類保健食品;而在民間,則指所有在普通酒里加了中藥或其他活性成分,自稱有保健效果的酒。“不少企業沒經過試驗研究,稍加上點藥材就宣稱是保健酒,連國家正式的批號都沒有就出售,打著擦邊球過日子。”這位專家說。
專家解釋,因為保健酒有保健功能,所以將其都歸類為保健食品的范疇。既然是保健食品,那么就要標注有“國食健字”或是“衛食健字”,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藍帽子”。從2005年7月開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保健食品的注冊審批,通過審批的保健食品就取得“國食健字”批號;在2005年7月以前,保健食品的注冊審批都是由衛生部門負責,所以在這之前,通過審批的保健食品的批號就是“衛食健字” 。
據了解,“國食健字”的注冊審批權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以廣西為例,當保健食品生產廠家把申請注冊的材料送到廣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后,再由該局報送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審批。取得“國食健字”批號的保健食品,有效期為5年,5年后要重新注冊。
保健酒市場還需多方共管
對于保健酒市場“亂象”形成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監管上有難度。首先是《食品安全法》實施后,各個部門的職能有所變動,交接工作仍未完成。其次,按照《食品安全法》,以保健酒為例,作為保健食品,生產主要由質監部門負責,而產品生產出來進入流通市場后,由工商部門負責,而保健酒的注冊審批又由食品藥品監督部門負責。
多個監管部門的監管,在管理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真空地帶,讓一些商家打著“擦邊球”而游走其間。
“像保健酒這種特殊食品,應該由某一個主管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協助,這樣監管更有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商部門工作人員說。
“盡管這個市場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總體上還是朝好的方向發展的。”廣西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局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其實,適量喝酒本來就有保健效果,在挑選和服用時,不妨參考以下建議:認準“藍帽子”標識,選標有“衛食健字”或“國食健字”的。建議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上查詢是否有該批號,批號中的名稱、功能等是否與產品上標注的相符,不相符的不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