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壟斷轄區內數百家銷酒商戶,只銷售某品牌啤酒,招用武校學生在轄區內“暴力推酒”,斂財一百余萬元。該案被稱為武漢“酒類打黑第一案。 昨日,該涉黑團伙10人在武漢市中院受審。
案情回顧:招募打手“暴力推酒” 據指控,這個涉黑團伙的“老大”劉時貴現年42歲,從2006年開始,就已是該品牌啤酒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最大的經銷商。
隨著啤酒銷售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劉氏兄弟不惜重金招募河南武術學校學生充當打手,逐漸形成黑社會團伙。對啤酒經營戶和其他啤酒品牌的競爭對手采取暴力、威脅等手段,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強行推銷該品牌啤酒。
兩年來,劉時貴管理的啤酒店推銷啤酒獲利達128萬余元,他將其中的部分經濟利益用于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活動——為該組織成員發放獎勵、工資、生活費等,購買車輛、砍刀、假車牌等作案工具,支付作案報酬及組織成員醫藥費,為組織成員提供房屋裝修費、購買保險等,安排組織成員集中食宿、車輛油料費等。
從2008年開始,該黑社會性質組織共實施故意傷害行為六起、尋釁滋事行為三起,造成一人死亡,兩人重傷、三人輕傷等嚴重后果。
庭審焦點:控辯雙方激辯“黑社會” 記者從出庭律師處獲悉,昨日庭審中,大多數涉案人員承認傷害他人的犯罪事實,庭審的焦點集中在劉時貴的組織是否為“黑社會”。劉時貴稱,自己從未組織、參與任何“黑社會”組織;他所招募的人員,均為啤酒銷售“業務員”,主要工作為開拓啤酒銷售網絡,并且當代理商與銷酒商戶發生矛盾的時候負責“協商”、“溝通”。對于為什么專程去河南武校請人?他的解釋是因為那邊的學生工資低。對于公司員工造成競爭對手或銷酒商戶死傷事件,他表示完全不知道,支付醫藥費只是對員工“負責”。
其辯護律師也提出,本案涉案人員相互之間沒有關聯,且流動頻繁,很多人干了幾周就離開該組織,因此不能形成黑社會組織的“成員基本固定”的要素,只能認定為共同犯罪。
對此,公訴方提出,該組織有劉時貴作為絕對組織領導者,且劉氏兄弟以及劉的司機楊某在內的幾名骨干成員是固定的,只是打手在頻繁更換,并且具有“稱霸一方”造成多人死傷的客觀事實,完全符合“黑社會性質組織”特征。
法庭未當庭宣判。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