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某地產公司營銷副總為了晚上一個重要的商務宴請,撥通了位于成都航空路上的某葡萄酒專賣店的定酒電話,要求在晚上7點左右送一瓶860元/支的“布朗斯莊園”到附近餐廳。他告訴筆者說,由于這款酒產地屬小產區,入口香、口感好,特別喜歡它。“過去兩年來,我都會固定到一、兩家葡萄酒專賣店選購葡萄酒,好的葡萄酒商進口渠道更正規,價格也不亂。”
“牌子”攪動酒市場
“我們現在的個人客戶,九成以上都是回頭客。”駿德酒業(成都)公司相關人士透露說,通過5年來的不斷推廣,成都駿德酒業逐漸得到了愛酒者的了解和認可,“基本上,現在進店的10個客人中,8個都是徑直來選酒的。”筆者注意到,該店的恒溫酒柜里存放著上百瓶葡萄酒,這些總市值超過了200萬元以上的葡萄酒都是客人購買后儲藏在這兒的。據悉,其中最貴的一瓶是單價42000元/支的PETRUS(柏圖斯)。
目前成都究竟有多少葡萄酒愛好者?無論業內人士還是葡萄酒愛好者都無法給出一個準確數字,但大家卻都感覺到了葡萄酒市場的種種變化。金橡酒窖、卡聶高國際紅酒薈等成都專業葡萄酒銷售地的客戶名單中,已經有了年消費達5萬甚至10多萬元的個人消費者。由于市場處于成長階段,成都酒商的利潤也普遍高于沿海酒商。
從事進口葡萄酒的代理商“圣加美圖”市場總監宋燕認為,“基本上,一般成都人的葡萄酒主流消費價格還是在30文章來源華夏酒報0元以內。無論是買國產還是進口的,都比較認牌子,但對牌子的認識卻又流于表面。”
原瓶進口有幾何?
成都葡萄酒市場正處在一個快速成長期。筆者日前對成都葡萄酒市場的調查發現,張裕、王朝、長城等國內知名葡萄酒品牌在成都市場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以及知名度。
據業內人士說,目前成都市場上有國產品牌約三四百種,主導品牌依次是華夏長城、沙城長城、煙臺長城、張裕、新天、龍徽、云南紅、成都紅,相比之下,口感更國際化、有更多渠道進入國內市場的進口葡萄酒正在侵占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
據了解,進口葡萄酒在成都的主要銷售渠道集中在餐飲、商超、夜場以及酒類主題超市。據了解,好的一類店每月單品銷售一般不低于50箱,消費人群主要是商務宴請,主要消費的葡萄酒為進口葡萄酒和高檔國產葡萄酒。二類店在成都數量眾多,覆蓋范圍很廣泛,是眾多國產葡萄酒爭奪的主要陣地,100元到300元之間一瓶的價格是主流消費價格。
“商超渠道的消費基本上是以家庭消費為主。消費者對品牌有一定的忠誠度,但對葡萄酒的品質沒有鑒別能力,追求實惠是其最大的特征。很多消費者認為它是最低的銷售價格,其實不然,因為超市的貨品也是通過大酒莊供應的,價格很難說是市場最低。”駿德酒業(成都)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
在成都的高檔酒吧里,高檔葡萄酒也占有比較大的份額。某酒吧經營者就透露說,中檔酒吧的主流消費產品是國產葡萄酒,因為消費者比較年輕,就算單瓶價格低,但消費量大。據了解,隨著競爭加劇,很多經銷商離開了批發市場,轉為地市級代理商,開始一邊做終端,一邊做批發。
“現在成都市面上可以買到的進口葡萄酒品種上千,但要真正符合原廠、原裝、原瓶進口的三個標準的進口葡萄酒其實也就100多種。”有業內人士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認為,成都的葡萄酒市場價格的混亂主要體現在:一些雜牌子的進口酒在進入餐廳或是團購時,部分酒商通過換上一個好包裝,就可以將進價在三四十塊一瓶酒賣到了三四百塊;而一些口感和品質都不差的進口葡萄酒卻因為消費者的不了解、價格的平民化等原因而不被得到認可。據該人士舉例說,他們銷售的一款智利葡萄酒零售價為176元/瓶,但往往客人喝過后給的心理價位卻在400元/瓶以上。
規范競爭才能贏
筆者還了解到,成都酒商的進貨渠道和成本各不相同,其中不乏“非正規”手段。
“還有那些曾在澳洲等地留學的海歸,以為國內葡萄酒生意好做,通過自己的渠道進一個集裝箱,卻沒有建立好銷售渠道,最后不得不低價批發給酒商。在某種情況下,這也是造成進口葡萄酒價格混亂的原因之一。”業內人士向筆者分析時認為。
“進口葡萄酒這兩年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猛,國產葡萄酒的競爭也很激烈。餐飲、夜場等傳統優勢渠道推廣費用高,而且效果不一定能如預期。未來兩年,專業的酒類銷售終端將取而代之。”酒業連鎖1919的董事長楊陵江認為。
正如業內人士認為的那樣,“與兩三年前相比,成都葡萄酒市場價格混亂的景象已經相對好轉了很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葡萄酒消費者的逐漸成熟,購買渠道也逐漸增多。更重要的是,隨著進口葡萄酒具備競爭力的價位與品質優勢,將吸引更多葡萄酒愛好者轉入進口葡萄酒的消費大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