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跟風漲價,這在業界幾乎是不成文的行規。對此,有業內人士透露,一般來說,白酒漲價的規律是“二線看一線,一線看茅臺”。隨著茅臺等國內一線白酒品牌價格的不斷上漲,為二線白酒品牌發力高端市場提供了機會和空間。那么,對于這股“漲價風”,二線白酒品牌是該維護現狀,還是要發力高端?
高端豫酒“沖高受挫”
傳統意義上,白酒的銷售旺季有兩個,一個是中秋節前后,另一個就是春節前后。在不少豫酒品牌為中秋節制定促銷政策時,國內一線白酒品牌已經在河南市場刮起一股“漲價風”,而且產品照樣“供不應求”。這多少讓本地白酒有點兒“眼紅”:豫酒在沖高的過程中走了這么多年,但高端酒為什么提不起價呢?
豫酒尷尬
“有價無市”“有市無價”
討論豫酒,難免讓不少參加“共贏中原2010白酒高峰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論壇”的與會代表心情沉重。
“河南的白酒市場容量超過百億元,但在中高檔白酒領域,以茅臺、五糧液、劍南春、汾酒、瀘州老窖等為主的外來品牌占據明顯優勢。”鄭州喜洋洋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長賢的一席話,說出了在場豫酒企業代表的心聲。
對此,曾經在湖北開拓市場的酒鬼酒鄭州區域經理袁義志也有同感:“湖北市場上,除了茅臺、五糧液外,基本上都是當地品牌的白酒,即使有外地的其他白酒品牌,立足未穩很快就會被擠出去,但在河南,外地品牌的白酒到處都是,而且銷售業績都還不錯。”
其實,與會的豫酒企業代表心里清楚,低端酒幾乎不賺錢,多是賠本賺吆喝;而高端酒是獲利產品,大企業一定要涉足,但真正進入高端產品之列后,效果卻不理想。
“早在2006年,豫酒就集體‘沖高’,爭相推出中高端產品,但如今成功的有幾個?”賒店酒業代表田偉現場發問道。
“要么價格賣不上去,要么價格賣上去了,銷量又跟不上去。”一位白酒行業人士告訴筆者,“‘有市無價、有價無市’成為豫酒的難言之痛。”
豫酒高端品牌不強
提價有心無力
“眼紅”歸“眼紅”,河南本土白酒品牌在漲價方面一向很謹慎。
筆者走訪市場時了解到,河南本土白酒高端產品價格穩定,似乎要在“漲價風”中“獨善其身”。 “漲價?根本不可能,能不降價就不錯了。”鄭州一位白酒經銷商對筆者感慨說。
漲價不成,是因為品牌支撐不了。“對于國內一線白酒品牌來說,漲價是對其消費群體的更好掌控,你反過來看看豫酒,有哪個高端產品能真正牢牢抓住消費者,并且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渠道壟斷?”賒店酒業田偉分析道。
“豫酒高端白酒一般價格在600元/瓶左右,這類產品的推出本身就是為了謀求品牌效果。”鄭州九度營銷機構總經理馬斐說,“由于豫酒品牌支撐高價位產品本身就很困難,如果提價的話,可能會影響銷量。”
“舉個例子,你去超市買酒,一款高端豫酒600元/瓶,而五糧液也是600多元/瓶,你會買哪個?”馬斐說。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豫酒跟風“漲價”,即使適逢白酒銷售旺季的“雙節”,不僅不能提升業績,還會降低銷量,“這等于是將市場拱手讓給了競爭對手,你想想,有那么多白酒品牌可供消費者選擇,人家干嗎非買你的啊?”
打造高端豫酒,應打三張牌
不容忽視的是,如果豫酒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其他品牌白酒紛紛提高身價,而自己卻負隅頑抗在競爭激烈的價格區間中,所謂的豫酒“復興”不過是一場夢。要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豫酒該怎么辦?
“其實,漲價無非是為了有更大的盈利空間,具體可以有產品漲價和結構調整漲價兩種方式。單純的產品漲價,是國內一線白酒品牌的做法,但不適用于宋河。”宋河酒業副總裁劉曉光說,“我們是通過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擴大高端產品所占的銷售比例,將品牌和服務做好,以達到增長業績的目的。”
賒店酒業田偉分析,近幾年,豫酒“沖高”普遍受挫的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高端酒利潤空間較大,卻沒意識到進入的門檻也高,“只學外來品牌資源掠奪式的競爭手段或大搞促銷等,而自身無論是在渠道的掌控,還是在專業化營銷隊伍組建等方面均不成熟,只是為走高端而走高端。”他認為,豫酒應該借鑒紅花郎、洋河藍色經典等成功經驗,將高端產品的品牌和消費者需求直接對接,并為應對消費者需求變化留下升級空間。
而河南省酒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李策則建議,豫酒要做好高端產品,應該打好“三張牌”,即打好“文化牌”,將產品文化與消費文化結合在一起,并通過酒包裝、消費方式、營銷方式等體現這種文化;打好“聯合牌”,將行業利益和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再帶動豫酒各企業做大做強;打好“創新牌”,探討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的營銷模式,比如建立專賣店、推行愛心團購等。
“文化的傳承,不是光去歷史故事堆里找,因為每個白酒品牌背后都有故事,而是要和市場需求甚至時尚需求結合到一起。”寶豐酒業營銷總監晉育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