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正在加快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統籌檢驗資源和信息共享,并積極推進第三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建設。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推進第三方食品安全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檢驗機構的建設,看似歡喜,實則無奈。
周思然指出,從三聚氰胺事件到小龍蝦致病,再到金浩問題茶油瞞報事件等,頻頻爆發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經讓消費者忍無可忍,各級食品安全檢驗檢疫部門也被推上風口浪尖。國家選擇這個時候推進第三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的建設,事實上也是對未來食品安全保障形式的一種摸索。
目前,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檢驗機構都隸屬于官方,受限于國家人力、物力、財力的投資,一些檢測機構設備落后、人才缺失,難以做到全方位為社會服務。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食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大多數省級機構僅能監測到全國監測計劃規定中132個化學性監測指標中的20%—50%。
官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的落后呼吁新的食品安全檢驗機構的誕生,而這也是第三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建設被推進的直接原因。周思然指出,為應對指標的多樣化,保證檢測儀器的先進性,應該分工明確,規定每個機構只能負責某一類或兩類食品的檢測,而不能無限地擴大檢測范圍甚至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周思然指出,第三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的建立,關鍵在于保證其公平性和公正性,若不能保持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則一切都是徒然。第三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應該保持自己的中立立場,不偏向于消費者,更不偏重于企業,不怕威脅,不受金錢誘惑,如實如期公告,這樣才能保證它的確實可行,當然,這也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懲戒措施加以約束。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不論是官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還是第三方食品安全檢驗機構,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確保食品的安全性。不管怎么樣,保障食品安全既是個永恒的話題,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閆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