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啤酒產量仍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但福建啤酒市場火藥味卻更濃了。
6月29日,青島啤酒(福州)有限公司搬遷新建項目簽約暨奠基儀式在福州市連江經濟開發區舉行。項目總體規劃用地約280畝,分兩期建設,總投資約5億元人民幣,年生產能力為40萬千升。
8月初,有消息稱,百威英博將在福建漳州建30萬千升工廠。英博雪津啤酒項目占地330畝,總投資4.5億元,預計年產啤酒30萬千升,有望今年內投建。
蘇賽特數據顯示,在福建市場,英博雪津、青島、惠泉目前仍占據著前三的位置。
有業內人士指出,英博雪津、青島啤酒兩大巨頭的動作預示著福建啤酒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而雪花啤酒逐漸發力,臺灣啤酒來勢洶洶,都將對目前的市場格局造成影響,福建市場格局調整不可避免。
市場格局依舊
繼2009年啤酒產量下降,2010年福建省啤酒產量仍呈下滑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福建省啤酒產量81.7萬千升,同比下降8.07%。
有業內人士指出,福建啤酒產量增速呈現震蕩走低的趨勢,除了陰雨天氣導致啤酒旺季后移外,去年開展的“嚴打酒駕”也對整個酒類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在2000年以前,福建市場培育出了眾多的本土啤酒品牌,并形成以惠泉、雪津、銀城唱主角,二三十個中小品牌各占山頭的市場格局。但這一格局隨著青島啤酒的進入被打破。2001年6月,青島啤酒率先吹起進軍福建的號角,燕京、英博、華潤雪花緊隨其后,紛紛借力資本“殺”入福建啤酒市場,掀起一場資本并購大潮。2006年,福建絕大部分本土啤酒企業已變得“面目全非”,產權已被海內外資本牢牢控制。
但不可否認的是,引入外來資本后,在規模和資本競爭力方面,福建本土啤酒企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啤酒企業之間發生了根本的結構性變化。原本由雪津、惠泉和榕城主導的市場,已經演變成了百威英博、青島、燕京和雪花幾大啤酒大鱷之間的競爭。
目前的福建市場,英博雪津、青島啤酒、惠泉啤酒占據前三位的格局暫時沒有變化,英博雪津仍占據著福建啤酒市場的主力位置,但惠泉啤酒市場份額有下滑趨勢,相反,青島啤酒上升勢頭較為明顯。
由于城市的分布和人口都聚集于沿海地區,因此沿海城市向來是外來品牌進入福建的必爭之地。從市場布局來看,主要品牌的啤酒廠布局都分布在沿海城市,尤其是泉州市。
此外,福建各區域之間的風土人情、消費習慣差異十分明顯。在啤酒市場,這種差異也得到了充分體現:福州作為省會城市,本土高端品牌肉搏,雪津一家獨大;廈門作為閩南的代表,更為時尚,市場開放程度高,除了雪津、青島、惠泉三強,還有雪花、燕京、哈爾濱、珠江等國產啤酒品牌以及百威、喜力、藍帶、嘉士伯、科羅娜、朝日等洋啤酒品牌;泉州作為惠泉的基地,是惠泉的強勢壁壘;而漳州、龍巖作為閩東南代表,曾經是惠泉獲利區,但現在已經被青島啤酒趕超;三明、寧德是閩西北代表,是雪津的勢力范圍。
具體看來,在福州市場,除了處于壟斷地位的雪津啤酒,有競爭力的就只剩下青島(包括青島啤酒和山水啤酒)和燕京(包括惠泉啤酒)了,三家啤酒公司在福州市場上演著“三國演義”。數據顯示,雪津在福州的市場份額超過70%,牢牢把控福州啤酒市場;青島和山水合計約占據著18%的市場份額,但仍遠落后于雪津;而惠泉只占據了7%的市場份額。
而在廈門市場,雪津和青島合力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留給其它品牌的市場空間并不大。但從數據上顯示,雪津啤酒數值鋪貨率和加權鋪貨率的下滑,導致雪津啤酒的市場份額有輕微下滑,而青島啤酒市場占有率有大幅提升,這也得益于其數值鋪貨率、加權鋪貨率的提高。可見,青島啤酒去年在鋪貨上下了一定功夫,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效。按照這種發展趨勢,雪津啤酒的地位不再是牢不可破了,隨時有被青島趕超的危險。
2009年,福建市場迎來了新的競爭對手——臺灣啤酒。目前看來,臺灣啤酒尚未在福建市場發揮出威力,但其高調贊助廣州亞運會,可見臺灣啤酒開拓大陸市場的決心之堅決。福建省消費者的飲酒習慣深受外來文化思潮的影響,因而臺灣啤酒首選福州市場作為其突破口,進而開拓大陸市場。臺灣啤酒在大陸的定位是走中高端路線,每瓶零售價不低于5元人民幣。
臺灣啤酒進入大陸市場初期采取直接銷售的手段,以罐裝啤酒為主力,中長期計劃將鎖定華南、華中、華北地區,并逐漸研發出適合當地消費者口味的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