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秋季糖酒會的落幕,昭示著元旦、春節的臨近。每到這個時候,一些難以在夏季市場上大有作為的小型啤酒企業,便開始摩拳擦掌,為迎接這個對于他們來說是個“機會”的“兩節”市場而做好充分準備。
目前,在東北市場上,年產量在5萬千升以下的啤酒企業有近20家,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均有分布。
東北的春節市場,酒類集中消費現象比較明顯,特別是在農村市場,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度A夏酒報》記者在對東北的農村市場進行調查時發現,相對于雪花、青島、燕京、哈啤、金士百等知名啤酒品牌而言,當地一些小啤酒企業由于自身實力不足、品牌力不夠等多種因素,難以直接與這些啤酒品牌在市場上進行對決,不得不在“夾縫中尋出路”。而即將到來的元旦和春節,將為這些小型啤酒企業帶來很大的市場機會。
地域限制 購買力低
東北地區的農村市場,交通條件較差,地廣人稀,由于冬季寒冷漫長,所以人們的冬歇期也較長,隆冬季節文化娛樂生活很少。東北地區1.1億人口中,農村人口比例占全部人口的70%以上,鄉鎮人口眾多,低消費人群比例較高。一些品牌啤酒尚未在農村市場建立起良好的營銷網絡,而東北人豪爽好客,逢年過節又有相互送禮的習俗,也就催生了價位較低的易拉罐啤酒在東北農村市場節日旺銷的一道風景?! ?BR> 在農村,由于受信息閉塞的影響,消費者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是很強,而東北人又好面子,也就使一些小企業的啤酒產品甚至是傍名牌、仿冒的“搽邊球”啤酒找到了市場機會,致使一些小啤酒企業的產品堂而皇之地流入到消費者手中。
虛榮作祟 效仿名牌 農村消費者接觸的酒類品牌不是很多,只是從電視這單一的傳播渠道上知道一些知名品牌,但是對這些知名品牌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更無法區分正宗與否,大多數農村消費者還是堅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廣告引導作用較小。知名品牌企業的啤酒價格偏高,加上農村市場點多面廣等因素,知名品牌啤酒不愿意直接運作購買力較差的農村市場,這也恰好給了小啤酒企業生存的機會。
一些小啤酒企業的產品下鄉,每每都是借助一些經銷商的節前訂貨會,受足夠的獎勵政策驅使,向各個鄉鎮的酒類銷售點滲透,讓農村消費者感到經濟實惠和物美價廉,進而刺激其大量購買?!?BR> 同時,一些廠家還抓住農村消費者的心理,在產品包裝設計上,一味模仿大品牌,做到逼真,讓大多數消費者不易識別。也有個別企業仿冒一些知名品牌啤酒如“藍帶”、“青島”、“五星”、“雪花”等等,既滿足了消費者追求“名牌”的心理,又節省了“錢袋子”。
低價吸引 質量打折 近幾年,原材料的漲價導致啤酒企業的生產成本逐年提高,市場零售價格也不得不隨之而漲。一些在虧損邊緣徘徊的小啤酒企業因其溢價能力有限,不敢將產品提價,為了生存,也就不惜在產品質量上做文章,來降低成本。
在農村市場,價格戰是啤酒產品銷售成敗的關鍵,因此許多酒品包裝外的標注往往與實際不符。由于受傳統酒文化的影響,農村消費者大多數還是喜歡較濃的高度啤酒,特別是標有10°P(麥芽度)以上的瓶裝(主要用于自飲)和易拉罐裝(主要用于送禮)啤酒。而據相關職能部門檢測,一些農村市場流通的啤酒,實際內容物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有的不足5°P(麥芽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包裝物的設計很迎合農村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審美觀,既要和大品牌相像,又要體現出紅火氣派。比如一些裝有20罐的聽裝啤酒,外箱卻和裝有24罐的大小一致,讓人無法區分,混淆銷售,謀取不菲的利潤。還有個別廠家在普通啤酒瓶上貼上“純生啤”的商標,有的在純生后面加上不顯眼的“化”、“態”等文字,讓消費者誤以為是“純生啤酒”,從而誤導了消費。
《華夏酒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農村市場上流通的一些小啤酒企業的產品,鮮有通過廣告宣傳拉動市場的,“傍名牌、打擦邊球,借勢而行”是一些啤酒企業的慣用伎倆,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大筆費用。當然,相關涉及食品監管的職能部門對農村市場的監管力度太弱,也給這些問題啤酒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機會。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閆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