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白酒行業又是一番騷動,關于茅臺、五糧液即將漲價之聲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息。眾所周知,茅臺、五糧液的漲價現象由來已久,并非只是今年的特殊情況。事實上,隨著白酒行業的快速發展,2005年以后,茅臺、五糧液幾乎每年都會提價一次。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白酒漲價主要分三個階段,首先是被迫漲價階段,主要是受原材料及用工成本上漲、稅收增加等因素影響;其次是為拉大與對手的差距,打擊對手而漲價。這一層次的漲價已經具有主動意識,廠家極有可能采用“饑餓營銷”的方式;第三是主動定位階段,取決于企業的品牌價值、供需關系等。
那么,今年茅臺、五糧液的漲價又是屬于哪個階段呢?周思然認為,主要是第一和第二階段綜合作用所致。但是,在此次漲價潮中,我們發現另外一個現象,盡管終端漲價聲迭起,但廠家并未發出提高出廠價的正式公告,那這么高的漲幅又是為何呢?另外,酒廠、包裝公司、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營銷策劃公司、代理商、經銷商、運輸公司等一系列關聯者當中,誰又獲取了最大利益呢?
應該說,從生產廠商到批發商、經銷商,再到終端,各個渠道都獲得了一定的利潤,而說到最大利潤的獲得者,有人認為是廠家,因為廠家擁有豐富的資源,掌握了產品的定位。其實不然,在白酒行業中,大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商掌控了利潤分配的主導權,從茅臺年初設定的“限價令”形同虛設中或許能看出些端倪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閆秀梅